三三制查经法第十期学习

第二课《一举三得》

2020.3.10

 

三棱锥

我们今天要进入第二讲,第一讲是《纲举目张》。第二讲是什么呢?第二讲我们要继续纲举目张,我们来看到这样的纲举目张的一个图,叫做三棱锥。这是解经的,可以说是一个秘籍了,也可以说是一个诀窍了。大家一起来复习一遍,还记得吧?上面的是“真”,用紫色,以后大家知道紫色有的时候我会强调是属灵的,因为紫气东来,紫色是属灵的东西。紫色在东、西方历史当中很奇特,它都是表现出一种华美的、尊贵的、神圣的东西,丰富荣耀的东西用紫色。

“奇”是红色象征着什么呢?独特且象征着耶稣的宝血所带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这是人的内在生命的表达,记住它是关乎人的,关乎神心意当中的圣徒的,关乎你我的。我们重点的也要看“奇”,”奇”是神希望让我们能够领受的,我们能够表达出来的;这个“奇”是历史上的,不是现今的,现今的是“我”。历史上《圣经》启示的时候,当时的处境下,无论是先知,还是君王、祭司、悖逆的百姓,还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等等,还是使徒和先知等等。 他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形态是外张性的、外显性的,我们今天会强调这个概念。

“反”是神当时所不喜悦的一种人的言行。“奇”、“反”都是指历史性的,不是指现实,现实是“我”,所以放在三棱锥的最突出的这个锐角当中,这个角是“我”,那么“真”是形而上的,是在上面。“反”、“奇”、“我”都是人间的,“反”和“奇”是历史当中的,人间发生过的。“我”是指当下,我们应该去借鉴、去反省和不断地效法好的,效法“奇”而杜绝“反”,然后生命不断地归正,不断地更新,最后合乎上面的“真”,讨神喜悦。

这就是我们上次谈的三棱锥,解经的时候你有这个结构,你要读出《圣经》里面的“真”是什么?《圣经》里面的“反”是什么?《圣经》里面的“奇”是什么?然后我在当下如何合乎“真”,然后效法“奇”,然后杜绝“反”,你就会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看破红尘的人,因为你看到了“真”;你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分别为圣的人,因为你效法“奇”;你是一个脱离悖逆的人,因为你杜绝“反”,因为“反”已经成为反面教材,所以警醒你不要再陷入“反”的错误或者罪孽当中。

今天我们谈的,我们先把“我”拿去,把三棱锥变成了三角形,我们谈三三制查经法的,这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反”、“奇”和“真”。“真”是形而上的,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 “反”和“奇”都是当时,不是当下,不是现在,是两千年前、三千年前摩西写五经的时候,先知写圣经的时候,还有使徒写书信的时候,是指那个时候;耶稣与当时的门徒犹太人在的时候,是指那个时候,不是现在的时候;“奇”和“反”都是指当时,不是指今天。“真”是指永恒的真相,灵界的真相,属灵的真相。这三个就形成一个三角的关系,三个边就是“奇”和“反”之间它会形成一个矛盾,“奇”和“真”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反”和“真”之间也有一个矛盾,所以形成三对矛盾,三个关系这样的情况。

我们接下来就从这个角度去谈一些问题。我们今天谈的一个题目叫做《一举三得》,“一举三得”的意思就是这三个概念,三个启示的要素,我们需要明白的要素,在《圣经》当中我们需要明白的,这个要素内容,只要是我们得到一个,我们就有能力推出两个,这是我们需要锻炼的一个技能。比如我知道“反”,我就知道“奇”了;我知道“奇”了,我就能推出“真”了;另外我知道“真”,我就能知道“反”,我知道“真”,我也能知道”奇”。 所“奇”、“反”、“真”这三个就好像三个变量xyz ,我知道一个x我就可以推出yz是什么,我知道z我就可以推出xy是什么,这是很有意思的情况。

我们现实当中其实也有很多这种事情,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女孩见到一个男孩,她很羞涩,她很害羞,这是一个表面的现象,你看到吧?我们就知道跟她害羞相反的一种动作或者是相对立的动作就是很坦然。那么害羞背后的“真”是什么呢?她很可能已经爱上了这个男孩,所以“真”就是她里面的真相、里面的动机。当然我们这里的“真”是超越人间的,不是人的动机,而是灵界的东西,包括神的心意,包括灵界发生的一些事情等等。我们只是用这个例子表明它也是有一个原因,也是有动机的;我们刚才用这个比喻告诉大家,“真”常常是隐含的,常常是内在的,但是它是实际存在的,常常是我们外在表象的一个内在的动机、内在的根源、内在的原因。

当一个女孩脸发红,说话很羞涩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样言行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她可能爱上他,我们就可以推知背后的“真”。明白吧?那么人说,为什么你这样推知?你说,如果不这样,她会变得非常的自然,包括各方面的神情表现都很坦然,都很自然,与这种羞涩、害羞相反的就是很自然。奇反互鉴,就是我们通过一个超常的东西来推知一个正常的东西,那么超常东西背后的原理、背后的原因、背后的动机、内在的心理,这个就是什么呢?这就是“真”。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我们就可以推知另外两个。我就举这个例子,你就知道现实当中这种现象是非常多见的。

三三导图

我们大体上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进入我们上次叫做纲举目张的时候,三三导图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一个是“针对”,“针对”都是指当时的,不是指今天的。“针对”就是神说话,当时的一个问题,要么是好的现象,比如说使徒,比如说先知,比如说大卫,比如说约瑟。有可能是坏的,比如说玛拿西这种恶王,还有当时的一些问题等等,犹太人当时的一些问题,不公义、贪婪,那是几千年以前的《圣经》成文的时候神发话所针对的那个问题,这叫“针对”。“绝对”呢?就是神之所以批判它是错误的,它的背后的属灵的根据是什么?属灵的原因是什么?它违背什么样的属灵的原则?然后“比对”,“比对”就是我们当今的,我们跟神的心意相比,跟属灵的真相相比,然后跟当时的那些人相比,如果是好的人,像使徒,先知,好的话我们就效法他们;如果是不好的话,警醒方面我们就不效法他们。以后我们会继续谈。

“针对”当中有“奇”、“反”、“辨”;然后“绝对”当中有“真”、“父”、“主”;“比对”方面有“己”、“境”、“髓”,这就是我们九个要点。今天我们要谈三个概念,这一次还是三个概念,所以叫一举三得,为什么谈三个?这三个概念不可分,以前我们是奇反互鉴谈一讲,现在“奇”、“反”、“真”连在一起讲更加合乎逻辑。当我们谈“奇”、“反”的时候,势必要涉及到背后的这个真相、这个矛盾、这个源泉、这个动机。当我们读《圣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经文是直接启示真相的,当启示真相的时候,我们要逆推,我们要推出当时,来一个时间的穿越,我们推知当时的神所不喜悦的“反”是什么?所寄希望我们应该活出一个什么样的样子?那个“奇”是什么?所以我们就把“奇”、“反”、“真”这次联合起来谈;这个三角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这三个概念。

3:8

我们举第一个例子,第一个是【创3:8】,我们说创世纪前三章或者前四章是整个人类的DNA,不光是人的DNA,也是人类、社会、国家、文明的DNA。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三章,【创3:8】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我们上一次已经谈到了人已经犯罪了,犯罪以后就整个的亏缺了神的荣耀,神性就被罪性所污染,这点还记得吗?我们三性,一个是神性,一个是罪性,一个是灵性。灵性指耶稣基督真正带来的一个新生命的更新。我们继续沿着这个罪对人性的影响,我们谈出罪人的心理学和底层的心理逻辑。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现象,当我们用一举三得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怎么能够一言以蔽之?怎么给它拎出来,给它总结呢?这句话的现象是什么呢?是躲避,就是亚当、夏娃——人的始祖躲避神,所以我们用一个字叫做“躲”。“躲”很显然不讨神喜悦,所以它是个“反”,我们把它放在“反”这个角上,它属于“反”,学圣则的东西我们都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就一句话把它拎出来。所以这一节经文当中,我们看到始祖的一个很奇特的、很怪异的一种行为,以前在神面前是赤裸敞开的,而且夫妻之间也赤裸敞开的,而且非常坦然无惧的,很自然的。而现在神来了,他躲起来了,这就是这节经文给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记住“反”和“奇”都是当时的,几千年前的现象,形而下的东西,人间的东西,人文世界的东西,不是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是真相界、灵界的东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躲”,那现在我们要逆推,这背后的“真”是什么?这个旁边的“奇”是什么?也就是神希望的是看到他的“躲”讨神喜悦呢?还是与“躲”相反的另外一种行为讨神喜悦呢?很显然“躲”是不讨神喜悦的,所以它才叫“反”,我们放在“反”这个角上。

实际上神希望的是跟他亲近,而且是坦然无惧的,就像孩子来到父母的怀抱当中的那个亲,你躲什么你躲。你看到没有,犯罪之前,亚当和夏娃跟神的关系非常融洽和睦的,是亲近的,神也亲近他们,他们也亲近神,神来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害怕或者怎么样的,非常自然的一种状态。现在犯了罪他们还躲了。“躲”我们首先推知神不喜悦,然后“躲”的反向是什么呢?就是亲近、不躲,我们就用“亲”来概括。为什么神不喜悦“躲”呢?为什么神喜悦“亲”呢?神的这个判断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属灵的真相是什么?它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原则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我们就总结一下,我们就推之是因为“合”,因为在神的心目当中,造人本身是跟祂是有非常密契的关系,契合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灵里边本身是非常密切的关系。到了整本《圣经》启示以后,我们才真正的明白,所谓的耶稣大祭祀的祷告,使他们像我们一样合而为一。父在我里面,我在他里面,他们也在父里面,父也在他们里面,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合一,我们只是灵的合一。以后我们慢慢的讲灵性的时候再告诉大家。这里边神心意当中,神所看到的、神所真正设定的,原来的人神关系是美好的契合,美好的气氛,美好的合一,所以你现在“躲”当然是不好的了,对不对?就说明出现了一些问题。神当然希望人能够回到与祂亲近的状态,所以“亲”是神的希望,也是神救赎的一个目标,最终靠着耶稣基督完成这个东西。

这个“躲”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说是因为罪的玷污,所以背后有一个罪的生态、一个罪的属灵环境、一个罪的影响,带出“躲”背后的一个原因,这就是神性背后有罪性的污染,所以让他“躲”了。 “亲”,我们实际上是希望有一个义的成全,这就是宝血,这是耶稣基督“义”的成全。这样我们就再一次把第一讲当中谈到的“合”是神性的反映,就是神性放在人里面的,人神相合,因为人有神的性情,所以人和神之间本然是可以亲近的、相互理解的、可以密契的、可以契合的,是这样的,是神性的;现在犯了罪,这罪行玷污了人,所以人就出现了什么?跟神相躲,躲避神,但是他还认得神,他不像其他的动物不认识神;所以他还残存的一些特质,就是神形象样式的特质。

最后我们知道神心意当中的是“亲”,这个“亲”当时他们已经失去了,但是我们知道神心意当中是希望我们人最后还能跟祂亲近,而这个亲近是预示着救赎的方向,也表明主耶稣基督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人的样板。 第一个亚当因为罪的陷落,所以他躲避了。第二个、末后的亚当来了,祂跟神亲近了,所以叫以马内利,包括耶稣和神的合一、神性和人性的完美合一,也包括祂把神带到人间这样的人神合一,以马内利可以有几个层次的理解。所以你看到了吗?这样我们就破解了这节经文的一举三得,我们透过躲藏的现象和行为,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合一的,才是合乎神的创造,才是人没有犯罪所应该表现出的言行。这个背后的原因,属灵背后的根据,是因为神造人本然与神有个美好的关系,这就是它的原则。

罪人心性

我们总结一下,叫做“罪人心性”。“心性”就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我们谈心性、心理学基础,都是这个意思,好在汉语有很多的表达。“躲避真神”,这是一个现象,我常常用蓝色表达一个现象界的东西,然后“罪性染身”,是因为罪性染了身子,染了他的人性,染了他的身体,染了他的生命,所以“罪性染身”;接下来“人神失合”,人神已经失去了合一,不是和睦。这个“合”是“合一”的“合”,不是“和为贵”的“和”、“和睦”的“和”,“和气”的“和”;人神失合,所以才没有和气,这个“合”是和气的原因。因为只有合一你才真正的、根本的、有内在根据的一个和气,否则的话就是表面的和气,表面的和气有的时候是逆来顺受,有的时候是和事佬,有的时候是装模作样,有的时候是压抑等等。

我们说真正的和睦是来自于合一的,美好的合一,所以“人神失合”比人神失去和睦还要厉害。夫妻两个拌嘴没关系的,只要他们里边的感情深厚,感情基础好很快就会平复,因为他们有“合”,如果夫妻同床异梦,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为里边已经没有合一了;人神失合是非常非常厉害的一件事,这是原罪带来的对整个人类影响力最根本的后果,因为失合了,然后叫做“卑怯孤魂”。所以,“躲避真神,罪性染身,人神失合,卑怯孤魂”。

“卑怯孤魂”,这四个字是四个概念,“卑”的意思就是卑微,感觉自己自卑、卑微的意思,突然间感到卑微了,就好像看到身体突然间从荣耀变成了赤裸裸的肉身,感觉很害羞一样。他感觉很卑微,很自卑,很卑贱的感觉。就好像一个非常美好的瓷器,突然间摔碎了,突然间看到自己变成一些碎瓷,一些碎瓷烂瓦了,那样的一个情况了,所以突然间感觉卑微。

西方有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心理学家有三大奠基人,一个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另外两个都是跟他有师生的传承关系的,但是后来都反叛他了,一个叫阿德勒,另一个叫荣格,这三个人奠定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 这三个人都是从精神分析学派出来的,但是阿德勒就带出了个体心理学,那么荣格也带出了在他自己的所谓的原型和集体潜意识,他就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一些东西,那么他的一个学生叫阿德勒,阿德勒它有一本名著,这个名著就叫做《自卑与超越》,非常有名,大家可以检索一下,去看一下这本书。而自卑,他认为人性最根本的一个本能是自卑。孔子认为人性最根本的是仁义,就是仁爱,仁者爱人。那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最根本的是理性,然后加尔文认为是理智,差不多有这样的一个倾向。然后马丁•路德认为是公义等等不同。但是我认为阿德勒他在心理学方面的理解更胜一筹,他谈到了人性当中最深层次上的一种自卑,任何人都是自卑的,是人的一种潜在的情节,用荣格的话来讲,这是人类当中的一个集体潜意识。

什么叫做集体潜意识?我们今天谈的是圣则心理学,对这些心理学中很著名的一些基本概念,捎带着也给大家谈一下。荣格最核心的有原型和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我们谈的集体潜意识是什么呢?打个比方说,人体的意识,我们现在的所思所想就好像一个火山岛一样,火山岛出露到海面上的,叫做我们的表象意识,即我认识这个,我记着那个,我有社会的礼仪等等;还有一个庞大的岛,就是海水底下的那个部分,那叫什么呢?那叫潜意识,潜意识很庞大、很庞杂,很多的人的记忆、人的感官都压抑在那个地方了;偶尔的这些东西就会翻上来,就弄出来,人就会下意识的会有一些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灵感、特殊的情感,情绪有些时候就会爆发。

无论是荣格还是阿德勒还是弗洛伊德,他们都认为潜意识决定着人的许多行为的动机。但是荣格和弗洛伊德有不同,弗洛伊德提到人的潜意识,这就是他的一个伟大的贡献。那么荣格告诉我们这个岛在底下还有大陆架,还有海床,你明白吗?因为火山喷发的时候底下还得有陆地,所以大陆架就是集体潜意识,大陆架上面岛的水下的部分叫做潜意识,上面的表象的东西就是岛出露到海面上的东西,所以这样就把一个整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集体潜意识是怎么回事呢?集体潜意识不是一种遗传,但是又胜似遗传。遗传是遗传密码,我们人的胖瘦、智商,甚至性格、高矮、黑白等等,这是我们的遗传表现型的;集体潜意识也有这种遗传性,但是它又不能够用基因来解释,它在基因当中找不到这些基因组,它又是具有可获得性遗传的东西。比如说人生来就好像对英雄有一种崇拜,然后人就会对弱者有一些怜悯等等,为什么人都有这样的一种通性,这是哪来的这样一种情愫呢?共通性呢?他就管这个就叫做集体潜意识。

我告诉大家,集体潜意识在圣则心理学基础当中是接受的。我们不仅接受,我们更深地引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根源。阿德勒他谈到了人性当中的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卑,任何人都有自卑。当你看到伟人的一些传记、伟人的一些自述的时候,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毛泽东等等,他们都是有自卑情节,非常奇特。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卑的情节,它是阿德勒发现的,但是我们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这个自卑跟荣格的心理学就打通了。我们告诉大家,自卑就是人性当中一个集体潜意识,就是生而为人,莫名其妙的人都有一种自卑感。自卑哪来的呢?自卑就是因为原罪,人神失合,人突然间离开了神,离开了母体,离开了根本,离开了源泉,就好像一只羊走失了,所以圣经常常说悖逆的亡羊。同时又好像叶子飘零,从大树上面掉落下来了,所以这样来讲,它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凄惨的自卑感。

你说我不自卑,我挺自信的,我非常的自信,我很自负等等。那是什么?是自卑的另外一种表现,所以阿德勒这本书很有意思,他说自卑与超越,人不仅有自卑的情节,还总是有超越的情节,所以这两个情节是加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说超越的情节也属于集体潜意识,就是生而为人,人总是好像有不停的往上进的那种的超越自卑的东西,越自卑的话,好像作用力反作用力,我越想超越,所以为什么会这样的?为什么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所以透过中国这句话就反映出他是因为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当中还有神性,还记得吗?神性、罪性还有最后的灵性。所以因为人还有神性的残存,所以人总是不满足于这样的一种卑微的处境,所以我总要奋起,我总要奋争,这样的,所以就有一种超越的集体潜意识、一种欲望,所以这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常说“一穷二白”,但是一穷二白过程当中反而穷则思变,所以我们就越来越要奋斗,所以自卑的背后可以激发人的内在的另外一种本能,就是一种超越本能,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先说人神失合以后我们的人性当中有罪的一种阴影,而罪的阴影形成我们心里的底色,第一个就是自卑,那么自卑当然表现出自怨自艾啦,表现成自怜啦,表现成自悯啦,表现出一种自恋啦,你看现在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国家元首都很自恋,生怕别人说他不好,说不好听的,斗牛士一样给牛斗起来,那样的一种自怜自爱的情况。这就叫做“卑”,自卑。

“怯”字什么意思呢?“怯”就是人的畏惧,人的胆怯;就是惧怕,突然间出现了一种惧怕的本能,这也是人的底色;因为人神失合,突然间人性像井喷一样,冒出一种胆怯的东西、害怕的东西。当离开父母在黑夜走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环境当中,看到环境在动荡的,自然的会有一种胆怯,这种胆怯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是环境稍微给一点你马上地这种情愫、这种潜在的人性就会出现,惧怕就会出来了。人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西方心理学谈到了人性当中几个最基本的感情,包括羡慕、喜悦、嫉妒、愤怒等等这些,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惧怕,惧怕是人的基本的情感。惧怕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就是“原罪”——人神失合带来的,所以任何人都有惧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过程当中父母给他很多的关爱,惧怕这个东西慢慢就被平复,他总是有对父母的依恋,在他心里有避风港,心里惧怕的这样一个漏洞、破口很大程度给弥补住了,这个孩子相对就比较阳光,他也可以分享,也有爱,也有怜悯和同情;如果惧怕在原生家庭当中没有给弥补,那么惧怕将伴随着他的一生,很难改变的, 可以说是个无底洞一样,你要投入巨大的爱,怜悯保护他,他才稍微的安稳一点。所以我们说自卑而惧怕。

然后“孤”,突然会出现孤独,我们总是怕孤独,有人喜欢孤独,实际上不是喜欢孤独,是不得不孤独,你必须接受孤独这个现实,最后习惯成自然了,所以喜欢孤独了。有的人是孤独型的,有的离群索居,这样的一种情况,那是一种对孤独的认定和适应。但是人本质上是不喜欢孤独的,人里边确实又有孤独的情结,历史的一些很天才的人物,包括我们看到唐诗、宋词,那些古代的先贤,稍微情绪智力各方面都比较超越的人,都有孤独的情结,而且随着他的年纪越来越大,越感觉到他的孤独。有的时候你阅读李清照的词,你就会发现一个天才的词人,她晚年把人性的孤独描写的如此的传神,如此的细腻,美的不得了,孤独确实是引起我们强大的共鸣。

为什么马斯洛告诉我们人必须要有归属感?为什么人到人的地方都要有归属感呢?马斯洛心理学带出这种所谓的心灵的或者不断迭代的人的五大需求。现在心理学又对马斯洛心理学又产生了迭代,现在心理学认为它不是一个演进的,而是需求共存的,把五个需求层次变成了三个很重要的层次。第一个叫做自主性,失去自主性就是出现自卑、胆怯,但是人慢慢地成熟,就要恢复自主性,就要安稳;第二个就是归属性,就是人必须有归属,你在有自主,再有自由,再怎么天才,你得有归属,没有归属的话,那么他自己就觉得不完全,自己就有这个需求;第三个就是competent,叫做胜任性,就是《圣经》谈到的使命,就是我有归属,也有自主,但是我没有使命,没有能展现我才干或实现我才干的东西,也不行。

现代心理学认为这三个人性的基本需求是连贯的,可以产生共识的;一个叫自主和自由,人格的独立和完善,就是相对程度上摆脱了自卑和胆怯;第二个就是归属,我不能是单个的,必须三位一体,神性当中有三位一体;第三个就是胜任,就是人的使命,人追求完全追求使命的东西。这三个需求是伴随着人生的与生俱来的最根本的几个底层需求,这是现代心理学的摸到一些东西,只不过我们从《圣经》来讲,把这些东西看得更透一些。

 

用这幅图画来看到,你看这两个大的掩体分开的,就象征着我们跟神分开了,是一种孤绝的状态、分离的状态; 然后我们仰望着这一轮明月,可望而不可及,明月象征着神,象征恩典,而人和人之间的这两个山地,也象征亚当夏娃分开了。分开了以后,人和人之间互相推诿、互相谴责、被互相的瞧不起等等,人就处于一种孤绝的状态。跟神也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是这样的,而且这是一个夜里,虽然向往的光明,但实际上已经在漆黑的夜晚当中,被罪玷污,实际上这象征着人的一种处境,人神分离以后,罪人的处境。

概念须明

接下来要明确三个概念,怎么明确呢?一言以蔽之,这里的“反”就是神所举出的圣灵所告诉我们的反面教材。我们学案例的时候,有反面的案例,失败的案例,神在《圣经》里给我们启示的,包括君王、先知、外邦人、罪人、选民,各方面的人的软弱作为反面教材,为的是让我们活出“奇”。“奇”就是经典案例,意思就是正面教材,就是活出见证,活出美好的,能够荣神益人的见证,这就叫做“奇”。这两个都是具体的,都是形而下的,都是关乎人可以效法,可以学习的或者可以做的,实际上不是形而上的,是表现出来的。“反”就是反面教材,一个反面的案例。“奇”就是经典案例,一个正面的教材,一个美好的见证。

然后“真”呢,属灵的,又用紫色,真的叫做属灵的实际,英文比较好说,叫做spiritualityspiritual就是灵界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眼见的、科学可以推论的或者做实验事实的数据,大数据也框不住的,不是大数据、不是事实,不是调查研究出来的,是灵界的东西,因为我们犯罪已经无法了解灵界、接受灵界,只能靠什么?靠启示、靠神直接向人说话,借着《圣经》启示出来,然后我们借着相信这些神启示的属灵的过程,属灵的结局,属灵发生的一些事件,还有神启示祂自己的心意;只有靠神的启示,我们才能了解的,这叫作属灵的事实、属灵的实际、属灵的真相,我们翻译过来常常叫真理。真理不是一个好翻译,真理常常带有理的概念,其实“真”的就是真相的意思。真相就是实际发生的东西。

所以“奇”、“反”、“真”三个就有定义了,“反”是当时具体的发生的反面教材,神把它拎出来,给我们借鉴;然后“奇”是当时发生的、正面的、好的见证,神也把它选出来,让我们去效仿。“反”和“奇”背后神的心意,为什么它是“反”的,神不喜悦,为什么它是神所喜悦的?背后的根据就是属灵的“真”。最后一句话叫“真为奇反定高低”,之所以是“奇”让我们效法,之所以是“反”让我们杜绝,让我们不要效法,它的背后的原因是“真”。“真为奇反定高低”,“高低”的意思就是价值,就是意义,到底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到底是一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到底是正面的案例还是反面的案例?好的见证还是不好的见证?所以叫“真为奇反定高低”。因为“真”是背后的真相,是背后的原则,背后的裁判。

英雄何哀

好,我们接下来学而时习之,今天我把两个部分的题拆解成两段,这是第一段,我们学了一个小的子单元,学完了再学而习之。“英雄何哀”的意思就是英雄为什么这么悲哀呢?我给大家找到一首诗,大家很多人都读过,你没有读过,一听你知道好像听过。 这首诗是什么呢?这首诗这样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酒大家都知道了,这是谁写的?这是曹孟德,曹操写的。曹孟德何许人?大英雄!毛泽东很佩服他,后来很多翻案说他比当时的诸葛亮、孙权、孙策、刘备、袁绍都厉害。确实这个人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个允文允武的人,他的诗歌做得也好,建安七杰当中,曹家父子就占了三人,曹植、曹丕和曹操,所以这个家族是天才家族,而且是雄才大略、人才,他确实是个英雄,但是英雄在他最豪迈的时候,最踌躇满志的时候,用现实说最嘚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什么做出这样一首歌?

而这首歌是非常奇特,对酒当歌,歌呢豪迈,我要唱歌,我要放声高歌,这样好像带出了人的一种超越。 然后人生几何,突然间又落下来了,这就好像抽了羊角风一样,打摆子一样,人生到了人生几何。他突然间发现我再怎么高歌再怎么豪迈,也抵不过这个人生就这几十年,这么一个大限,突然间就跌落下来了。譬如朝露,就像朝露一样,去日苦多,来日不是方长,来日不多,然后这些活的年岁也充满着很多痛苦,他就带出了人生当中的一种卑微、一种自卑、一种感叹,一种好像是无落无着的一种心态。

然后接下来慨当以慷,你看打摆子这个东西又起来了,这个发热又发起来了,然后忧思难忘,突然间又跌落下来;突然间又充满着忧愁,充满着一种哀叹,你看到没有?然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确实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忧才是人生的底色。这种慷慨高歌其实都是偶尔的搞一些心血来潮而已,实际上忧思才是人的底色,怎么解呢?靠着这个歌靠着慷慨是不行的,最后借酒消愁,所以唯有杜康。为什么会这样?我要问大家这是为什么?对一个大英雄,他在他人性当中最高昂的时候,他怎么会这样呢?我们要了解这个问题。

学而习之

反出其真,我们再给大家一道题,这是我们第一套题的两个题。上一个就是要你阐述一下,述说一下。第二个就是解一段经,【创3:12】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这是什么呢?很显然是个现象,是个行为、是个言行,这是现象界的,所以属于“奇”或者“反”,到底是“奇”还是“反”?到底是“反”还是“奇”?所谓的“反”就是不讨神喜悦的,所谓的“奇”是讨神喜悦的。这句话很显然是一个现象界的东西,它一定是反”或者“奇”,当然是“反”的。

所以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说的诿过、推诿,这是一种诿过于人,所以我们的问题让你回答一举三得,你把那两个给我推出来。诿过这种行为是不讨神喜悦的,如果没有犯罪神希望的亚当应该是什么样的?亚当没有犯罪,他应该表现出的是什么言行?如果神去问有一些发生的事情,怎么没有看好?那个树怎么倒了?他会怎么样?当然不是偷吃禁果,是别的一些可能小的过失,他会怎么样?他会倭过吗?所以我让大家推这个,希望能表现合神心意的一些言行。背后的“真”是什么?神为什么不喜欢倭过?神为什么喜悦与倭过相反的行为?这个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罪中沉沦

好,我们再次回到一举三得,我们从两个习题当中我们再回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也是一节经文,所以你看到“罪中沉沦”,我们总结一下罪对人性的影响,“倭过于人,自保为本,人失神怙,自我中心”。(补充部分:刚才我们谈到了一个是卑微,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孤独,还有个“魂”,这个“魂”我们没有谈,“魂”实际上就是灵、魂、体的魂。因为灵性丧失了,我们只有心灵,我们谈的心灵又叫做“魂“。这个魂就是自我的最根本的反映,存在的最根本的。我谈到“我思故我在”,就是因为思考“我”是最基本的,所以就成为我们判断任何思维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的一个出发点。)

“诿过于人,自保为本”,这个时候跟神分开,最后留下的只有我,我的肉身和我的灵魂,我虽然很孤独,但是我还要挣扎,我还要生存,这是生命的一种本能,所以“自保”;当出现外力责怪的时候,我最主要的是保我自己,而不是保别人,所以这事就诿过,哪怕是我的妻子,是我心爱的人,这个人的第一反应也是需要诿过的;自保为本,原因是自保,自保的背后的更深的东西是“人失神怙”,“怙”的意思就是保护、祝福、赐福的意思。人失去了神的庇护,神的赐福,神的保守,然后自我中心,只能是自我保守为中心。所以人就会形成一层一层自我保护的这些机制,然后里边的“我”越来越实在、越来越大,最后“我”就变成了世界的中心。

任何一种风吹草动,只要是影响到我的安全感的时候,我本然的都会抵挡,我本然的都会自我防御,叫所谓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呈现了人性当中的一种自我中心。因为他以自我中心了,所以他所有东西都必须要保护这个自我。当别人谴责的时候,我首先要倭过于人,所以无论是法律判定我犯罪的时候,我要请律师,我要狡辩,没有一个说,我不行,我乖乖的认罪的,不是这样,我总是要保护,总是要狡辩。当明明是我的罪,领导怪罪下来,我总是想开脱找借口,同事、环境,总是会有自我保护人的一种本能。为什么人有这个本能?也是原罪的原因,我们跟神失去了美好的关系,我们失去了神的慈爱、神的庇护,跟神的美好的关系。

人性论当中、圣则管理学当中,罪性最后导致的就是在“罪”的大背景下,我藏在这个圈里,我藏在其中,周边的环境其实已经被罪玷污,也就是我的很多的一些东西,已经生在一种罪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包括内在的心态环境都已经被罪玷污了;我就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求得一种苟且,求得一种自安,然后我就变得越来越膨胀,同时也越来越脆弱。有的时候靠着自欺欺人不断的膨胀,有的是靠着自欺欺人很脆弱,最后自怜哀叹。

3:10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罗3:10】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没有。“经上所记”也就是《圣经》所启示的,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这从三角当中属于哪一角呢?是属于“反”吗?是属于“奇”吗?我们看到都不是。这是一个结论性的东西,一个抽象性的东西,一个定论性的东西,它是启示性的东西,它启示着人犯罪以后的本性,所以它是“真”。 它是真相的启示。它谈到当时罗马教会一些问题,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不是这样的,它带出了人性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呢?这个真相叫做”失义”,人失去了“义”,为什么失去了义?因为人跟神的关系断绝了,因为神是义的本体,我们跟义的本体和源泉断绝了,我们就“失义”了。“失义”不是失去记忆的“忆”,是失去公义的“义”。

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推至当时写《罗马书》的时候,两千年前罗马教会到底有什么问题?很显然我们推之神之所以启示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就是说当时罗马教会有非常明显的、典型的自义,当时存在着非常典型的自义的现象。你记着神启示《圣经》而且最后永恒化,在《圣经》当中成为《圣经》的教义,就是因为针对当时非常典型的问题,也就是那个问题非常突出,所以神才不得不发话。《圣经》还带有普遍性。当时罗马是明显的有自义的人,神才说,没有义人,连一个没有,祂是有所指、有所针对的。

我们通过自义放在“反”的角上,就说明什么呢?跟它相对的还应该有一种行为,是什么呢?是神所喜悦的。所以那叫什么呢?叫“慕义”,饥渴慕义,因为饥渴慕义的人他不自义,同时饥渴慕义的人知道义已经不在我里边了,所以我要求义,我要慕义,我要向外求,不是向内求;这就跟儒家完全不同,儒家认为义在我里面,我只要向内求就能得到义,所谓“求其放心”,所谓的“修身齐家”;基督教认为义在神那儿,我们犯了罪以后失去了义,我们就要回到神里面,才能得到这个义,所以我们叫饥渴慕义。

耶稣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披带义袍,神的义加在我们身上,耶稣基督的义加在我们身上,父神看基督的义认为我们为义。你看到吗?《圣经》里启示的,从来没有说罪人自己能恢复义,自己能够找回来义。罪人是靠着神的怜悯,怎么样呢?神把祂儿子的义加在我们身上,所以你就看到“失义”这样的一个真相的启示,就是原罪所带出人的失义,这一种属灵的现象,带出了当时有人很自义,当时是谁呢?罗马教会的,应该是一批犹太人,他们很自义,慕义是神所希望看到,那是不是罗马人,不一定;罗马基督徒,不一定;但是神希望我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生命的样子。所以你看到了吗?透过真相来推导“反”和“奇”。

时间隧道

我们可以来一个时间穿越,这样的一幅图告诉我们一下子做时间隧道穿越到哪儿呢? 穿越到两千年前罗马教会,我们就知道当时罗马教会有一部分人很自义,有一部分人就觉得自义是不对的,自义的人有一定的目标,就觉得你们这些人不配,我们才配,显然是反映当时罗马教会犹太人信徒和罗马人信徒当时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犹太人有优越感,自义,对那些外邦的信徒,也就是罗马的信徒,他们认为你们应该听我们的,你们应该自卑,应该尊我为大,因为我们是犹太人,我们是神的选民,我们把律法、各方面赐给你们,甚至你们应该效法我们的节气,包括律法、包括割礼等等,所以犹太人就有这种自义。这个不仅当时有,《以弗所书》有,那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间的矛盾,而且到今天依然有这个矛盾。

真示奇反

好,一举三得,我们再看“真示奇反”。从真相当中带出、展示出“奇”和“反”。“当时有人,自义很深”,然后“欲蒙神怜,谦卑做人”,我们就带出“奇”和“反”的推导、推演,这叫做逻辑推演,这就是“反”,当时有人自义很深;这就是“奇”,神希望我们能够谦卑、饥渴慕义,这就叫奇反互鉴。奇反互鉴,相辅相成,我知道“反”,我就知道“奇”,我知道“奇”就知道“反”,这两个大体上能够推出来。当我们谈“辨”的时候,还要具体再分辨得更加精细一点,大体上我们能推导出来。

何出此言

好,我们学而时习之,最后这一节我们再给大家两个习题作为第二套习题,“何出此言”,有一个哲人,他说出这样的话来,他说什么呢?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人口气多大,口气真是太大了。这是谁?这是中国宋朝的一个人,叫做张载。我们说宋明理学是以朱熹、以陆九渊、以程颢这些兄弟等等开拓的,这个人就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是当时的儒家中心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这个人叫张载,载就是“厚德载物”的“载”。

他认为人生而为人,就是我张载,我本人大丈夫,我要为天地立心,天地无心,我要为它立心;为生民立命、生民的命,安身立命的“命”,他的命运、他的命定、他的使命,他不知道,我要为他规定;为往圣继绝学,孔子离我们太久了,一千多年了,我要继往开来,我要成为一代贤圣,一代大圣;然后为万世开载,我就开出万世的太平。你说这个人口气是不是很大?

从曹操的好像是一种豪迈,但是又很自卑的那种状况,突然间发展成人性当中可怕的一种状况,这么自负的一种状况,所以大家想一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从人性当中怎么出来的?联想到刚才我们谈的自义的东西。

总结陈词

最后我们“总结陈词”,叫做“奇反乃实例”。“奇”、“反”都是神给我们举的例子,是具体的,是形而下的。然后“罪行衬义举”,“反”是罪行,我用黑色,“义举”是红色,就是“奇”,“罪行衬义举”就是两个互相的可以互鉴。然后“真来做裁判”,为什么它是义呢?为什么它是罪呢?背后是以真相为根据。然后“知然知所以”,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是我们大体知道这件事讨神喜悦,那件事不讨神喜悦,但不是死记硬背的,是因为我知道背后的真相,所以我还知其所以然。知然,这件事不讨神喜悦,这件事讨神喜悦,我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是因为它合乎真相,不合乎真相,这就叫做“奇反互鉴”,然后“真做裁判”。这样就把“奇”、“反”、“真”三个融为一体了。

学而习之

我们学而时习之带出的是这样的一个题,这一题【创4:24】(拉麦对他两个妻子说)...,若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这一题就是《创世记》第四章。拉麦对他两个妻子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妻制的一个人物,从圣经启示角度,这是第一个多妻的现象,此现象第一次登上人类的历史舞台。所以拉麦对他的两个妻子说,亚大、洗拉,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这就是他自己说杀该隐,该隐不是杀了弟弟亚伯吗?该隐是他的祖先,既是祖先,也就是拉麦是该隐的后裔。那么若杀该隐怎么样?遭报七倍。这是神所定的,不要杀该隐,神给该隐有一个怜悯,然后若杀我呢?必遭报七十七倍,意思就是我更不能动,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要动了我怎么样?要遭暴更凶,你看看他多么大的骄狂、骄纵这样的一种情况。

好,我们今天这是最后一题了,就讲完了,好,我就讲到这里,大家分享这个的时候,我们叫何以至此,让大家去思考这样的一种骄狂的行为。大家可以谈一下它的反”,这很显然是的一种言行。那么它的奇”应该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推知奇”,讨神喜悦的奇”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它背后得真相又是什么样子?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Last modified: Wednesday, 11 March 2020, 10:5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