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查经培训第17期第6

(进深班第3讲)

《语境释义》

2024423

 

 

我们这一讲就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这一讲不是很难了,难度如果上一讲是10,这一讲就降到了5。但是大家还要认真听,尤其是作业的时候,尤其要认真听,甚至你需要(听)录音,要不然就是答非所问。那么我们分享屏幕。

 

语境释义,“语境释义”的意思就是上下文,但是我们这个语境把它分为几个层次,最具体的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就是上下文,上面的句子,下面的句子。第二个层次就是新约的层次,语境。再有一个层次就是“犹太语境”,那就是新旧约都要考虑进去。嗯,可以,我们给大家这三个层次的语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我们平常说的“语境”很多是上下文。我们要注意我们谈的“语境”是有几个层次的,分别的,缺一不可。

 

内容定位

那么,我们还是在“针对”,也就是初级班和中极班绝大部分都是在“针对”。但是初级班的“绝对”部分,“真相”也涉及了。初级班的就是“反躬自省”,也是“比对”,也在谈的。但是,中级班主要聚焦于“分辨”,就是针对当中的“奇”、“反”、“辨”的“辨”字,这个“辨”字,就是狭义的释经学,它包括“字义分辨”、“语境分辨”和“范式分辨”。我们用两讲了“字义分辨”,一个是讲的“名词属格”和“文字”的溯源。第二个我们讲了“动词”,最主要的是它的“点态”、“线态”和“成态”。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语境释义”。

 

误杀友人

我们用这样(的一个例子),还是比较经典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把它换掉,因为它太经典。这是写的什么呢?话说东汉末年,中原逐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董卓专权,所以当时一批英雄豪杰,年轻才俊,就起来,准备恢复汉室,然后同时能够转危为安,使国家能够太平。曹操那时还年轻,也是怀有着这样的一种理想和心智,所以他看董卓专权,他就要刺杀他,结果刺杀没成功他就跑。董卓回过味来也觉得他献刀就觉得非常怪异,所以他怀疑了,原来他要刺(杀他),所以发布了通缉令。

 

所以曹操落荒而逃,如丧家之犬,跟他走的有一个儒者就叫陈宫,也是开始的一个谋士,他们俩一起都反董卓,那么曹操跑哪去呢?跑到他爸爸一个叔伯兄弟叫吕伯奢家里去。因为当时的文书各方面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所以他的这个父亲的把兄弟吕伯奢,也(就)是他的伯伯,并没有了解到这个事儿,所以一看贤侄来了就给他就去招待,赶快请到家里去,然后马上骑着驴就去给他打酒买菜。

 

然后这个时候曹操如惊弓之鸟,所以他担心的是这里边是不是会有些圈套,所以非常警觉。这个时候就听到他们的院子里边就磨刀霍霍磨刀的声音,然后就听到了两个人,实际上是吕伯奢的两个儿子,在商量怎么去,怎么样,就听到他们商量过程就说到,杀了,把他/它杀了,杀了吧。这个如惊弓之鸟的曹操,听到磨刀声,又听到把他/它杀了,马上就知道,他当时的判断也是非常得(这个)果断,就是他们要出卖我,所以二话不说,冲出去就把他这两个叔伯弟弟就给杀掉了,结果杀完以后缓过劲来,因为什么?他看到旁边绑着一头猪,他们本来是想杀掉这个猪,然后招待他这个叔伯哥哥,义兄。曹操听了以后简直太遗憾,所以陈宫在旁边也非常地这个谴责曹操,就说你太莽撞,太残暴了,没有弄清楚。

 

最后还有一个小故事,然后他们落荒而走,赶快跑,等他的叔叔来了以后就不好办了。结果他们跑的路上,正好看到吕伯奢打着酒回来,后来他就问,贤侄不是在我这住宿吗?怎么要走?他说,叔父,(我)有急事,我必须要走。他就说,那好吧,好,那走吧。结果曹操回过头来一想,他看到他儿子,两个儿子死了,又看到我这落荒而逃,回过头来他要报告官府,那就惨了,而且这老头突然间失去两个儿子,他的痛苦那是太大了,而且那个结的那种仇恨太大,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他拨马就回来,又追他的伯父。伯父听了马声,回了头,(说,)贤侄你又回来了,赶快到家里去。结果曹操不容分说,手起剑落,唰,又把他就伯父给杀了,就是将错就错,就是所谓的这个叫做什么呢?无毒不丈夫。所以曹操由此说了一句话,陈宫责备,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是在这个场合上说的这句话。

 

我们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太传奇了,我有的时候要多花些口舌。那么这个里边,很显然它是这个“杀”有一个特殊的场景,这个动词,“杀”。所以,“杀”,我们一般叫及物动词,它一般是杀什么、在哪杀、用什么杀、谁来杀。所以,围绕着一个动词,你会发现它关联着好多的词,形成一个动词的一个小生态。首先谁来杀?第二个,对象宾格,就是杀谁?第一个是主格是谁?(第二个是)宾格是谁?第二(注:应该是“三”)个怎么杀?用刀杀,还是用什么杀?用枪杀还是用什么?用剑杀?怎么杀?又用什么手段杀?在哪杀啊?等等等,如何去杀?所以我们就发现,围绕着一个动词,原来它里边有这么多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就无法把这个动词所带出的确切的一个含义理解到位,这就是需要上下文,需要语境,透过语境来分辨。

 

语境由来

所以我们看《圣经》当中关于狮子,狮子是很残暴的,但是狮子在《圣经》当中,有的时候是负面,有的时候又是正面,因为狮子象征的(是)君王。羊,我们常常是迷途的羔羊,硬着颈项的羔羊,但是羊有的时候又是正面的,因为我们的主又是代罪羔羊,为我们赎罪的羔羊。所以,蛇本身是一个在《圣经》当中是不太好的,(比如,)那古蛇,等等。但是呢,主耶稣就是说要灵巧得像蛇,所以蛇有的时候也正面地去做。所以,这样来讲,我们要看到一个概念,看到一个无论是动词、名词,还是什么词,一个实词,一个概念,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所用的场景、上下文,也就是语境。

 

所以我们总结一句话叫做“字嵌境中”,然后“意寓字中”,什么意思?这个字是嵌在、嵌刻在、镶嵌在一个环境当中,语境当中。“意寓字中”,这样的话,那环境就把这个字的很多的一种相关的那个意思就赋予到这个字里边了,叫“意寓字中”。这样,就把整个的所谓的语境的原因,语境的这个合理性、必要性就讲清楚了。字嵌境中,意寓字中。

 

吐哺、天下

那么,我们来看一段这个东西,这就是曹操,我们还是用曹操。那么,曹操有一首著名的诗词,其中有两句,他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不是周恩来,周恩来也叫周公,但这个周公不是周恩来,他是上古时的孔子崇拜的对象就是周公旦。那么“吐哺”就(是)吐出这个什么呢?这个果脯,是不是吐果脯呢?“周公吐哺”到底什么意思?它怎么跟“天下归心”又连在一起?“天下”又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景,特殊的环节、特殊的语境下,有一个特殊的意思叫周公吐哺。就是话说周公,当时周文王去世,周武王过世得早,成王还小,成王是他的侄子,武王是他的哥哥,武王去世得早,这时天下已经大定,那么他的侄子又小,这个时候周公就是行摄政王,实际上他就是掌王权。那么,当时天下初定,还有很多商朝的老遗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贵族们不服,所以经常就闹一些叛乱,等等。所以这个时候周公旦他要维系一个王朝的一个建立,这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所以他要礼贤下士,有很多的士,有很多人才,他怎么用什么办法?因为他从边远的一个地方,就是从现在的陕西那边入驻中原。所以他要形成一个礼乐文化,而他们家族本身虽然是有素养,但也是不等于大家都认同,所以他就要特别地礼贤下士,谦恭。

 

话说在这个时候他日理万机,那么古人洗浴的时候,因为他的头发比较长,不像我们现在都留着短发,他就盘着,男人也是要留长发。当他洗浴的时候,头发还没有洗完,梆梆梆,有人敲门,(仆人)说,周公,有谁(谁谁)来汇报工作,有谁(谁谁)拜访你,有谁谁谁有事等等等。所以周公洗个澡的时候,他就要三握发,一浴三握发,就(是)一次澡,三的意思是多,就是多次把那头发拧干了,说,赶快让他坐,赶快让他坐,我马上出来,把头发拧干了,带着湿漉漉的头发就出来。处理完公务以后又去洗澡,又去洗。洗的过程中还没洗完,梆梆梆,又有人敲门,他说让他等我,我再把头发拧干,一次洗澡没有洗完,多次把发拧干了,然后去招待这个这些(人),礼贤下士。

 

那么他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哐哐哐,敲门,谁谁谁来汇报工作,他就把咽到吞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赶快让他等,我马上出来,让他等候一下,我马上出来。他这吃一顿饭三次要吐出来,就说周公这个人的勤政、礼贤下士到了一个程度,到了这个程度,这跟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僚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周公吐哺”就是指这个一浴三握发,一餐三吐哺。天下归心,所有的天下的这些贤者、仁人志士最后都归附到他的麾下,所以周朝的初年就天下大定,所谓的“天下归心”。

 

“吐哺”原来是这个意思,不是吃着什么梨脯啊,什么杏脯啊,最后吐出来,(因为)不好吃。不是的!而是吐哺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饭菜的意思,它有特指。天下,“天下”也有特指,天下不是自然简单的天下,天下带有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还有,它带出的礼乐的东西,所以它是一个综合体。而且,它的区域范围跟我们现在理解也不同。所以,我们看当时的天下,其实当时的天下只是这么一点点,这属于周朝能控制的,也就是陕西的南部,河南的大部,还有山东,还有这边一点,还有这个湖北的一部分,对,其他的东西还有一些蛮夷,北方、南方、东方、西方,所谓的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所以,它形成这样,这就是周朝。所以,“天下”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下”,跟现在的版图差得还很远。所以这样我们理解古文的时候就一定要知道它的语境,它的具体的词语的含义。

 

1:1(道)(新约语境)

好,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这是太有名的一句了。这个“道”怎么理解?这个道我们翻译过来了,翻译过来的道,我们翻译过来的道,中国人谈“道”的话(意思)就是比较多了。比如说,最简单的,道路。还有就是,某某某道,张衡道,诸葛亮道,刘备道,张飞道,唉,就是说话的意思。“太初有道”(中的)“道”也有话的意思,但是这个“道”本质上还不是个动词,实际上(从)核心(上看)它是一个名词。

 

所以,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国人理解这道的话会,尤其(中文译本)翻译完以后,你就以为想当然的以为是中国的。那么我们给大家看一下,这个“道”(是)老子《道德经》的“道”,是吗?第二个,孔子给学生讲学的所谓的君子之道、圣人之道、王道,是吗?商鞅变法的(“道”),也是一种霸道,称霸的霸道,商鞅。你看王道、霸道,还有老子之道、道德经的道。这里边(的)“太初有道”,是这几个“道”吗?一个是超越的,一个是人本的,一个是政治的、权术的,是吗?还是这个道?这就是希腊的,希腊当中的这个道,尤其是这个所谓的这就是柏拉图,这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柏拉图用手指着天上那个道,那个“道”就是所谓的形式(背后的本质规律),λγος(音译logos {log'-os}那个“道”,那实际上我们知道《约翰福音》这里边的“道”是指的希腊人所谈的那个λγος(音译logos {log'-os}那个“道”,也就是宇宙有形界背后的那个大的逻辑、大的规律,这个东西,蓝图,是指的这个道,所以我们不能够随便(地理解)

 

虽然说这个“道”翻译成老子那个“道”是跟λγος(音译logos {log'-os}是很相近的,这个翻译应该是比较恰当。但是,它不是老子这个“道”,它是当时希腊人所相信的那个“道”

 

那么约翰的话, 面对的是一个如何向着希腊文化当中的一些精英、一些知识分子,还有一些普罗大众要宣告这位神,和他们所信仰的那个背后的那个最高的一个东西,那叫λγος(音译logos {log'-os},到底什么关系?所以这句话就彻底解决了,“太初有道,道与神通在,道就是神”。这就叫做处境,这个处境它不是上下文的处境,这就涉及到一个当时新约写这本《约翰福音》的时候,那个更大一点的背景,那还没有形成上下文,因为它(是)第一句话,还没谈到上下文,我们必须要从当时写《约翰福音》当时的那个新约的特殊的语境

 

约一2:18(敌基督)

我们再来看《约翰一书》218节,“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这个“敌基督”是指什么呢?这个敌基督是不是指犹太的律法主义呢?像这个犹太教律法主义,就像《加拉太书》所谈的,是一种行割礼、行律法,要在福音当中要多加上一些东西才能得救。是指这批人吗?还是指另外有所指的一种东西?实际上我们说使徒老约翰,他当时在的是在以弗所,他深受的实际上已经不是律法主义的影响,而是深受当时的诺斯底(主义)影响。因此敌基督最核心的是敌基督(注:应是“诺斯底主义”)。

 

那么律法主义反对的不是“耶稣是弥赛亚”,它不反对这个,因为他们也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只不过救恩需要加上摩西律法。但是,这个诺斯底主义对基督论的理解就完全不靠谱。它认为基督没有死,基督是次等的神,肉体不可能是真正的神。反正,诺斯底主义它是一个比较庞杂的东西。它的核心东西就是要有神秘的体验,神秘的知识,灵是高贵的,神是不可侵犯的,神不可能道成肉身,神透过灵去(达到)一种挥发,一种派生,一点一点地留下来,等等。因此,耶稣不可能是神,耶稣只是一个特殊的人,等等。对于基督论,(诺斯底主义的观点)包括耶稣也没有死,耶稣当时上十字架的时候他就变了,变成犹大,实际上(神把)犹大放在(钉十字架的场景)里边,(耶稣基督)他自己已经不在那了,等等。

 

这个诺斯底主义是比较泛的,流传比较广的,而且在底层,就是在民间,它是有很深的影响的,一种神秘主义的东西。它是讲一种特殊的知识和体验的东西,有点像我们现在引出来的禅定、气功、坐禅,有一些灵修或者是一些密宗,也包括非体育运动,就是走原有的印度教神秘主义的,像瑜伽等,就是它会进入某种神秘的体验,很像这个新世纪运动,等等,泛灵论,这是诺斯底主义。那么这个敌基督到底是哪类呢?很显然不是律法主义,而是什么?而是诺斯底主义 。

 

语境分类

由此我们就要给大家总结一个语境的分类。第一个分类是最低的层次也叫做上下文,就是语句的上下文。第二个层次叫新约语境,就是主耶稣基督所生活时期到使徒时期这段语境,也就是初期教会的《使徒行传》这块儿,也就是圣经成为正典,我们在理解新约正典的时候所应该了解的那个一百年左右的那个当时的耶路撒冷,当时的巴勒斯坦那个环境,犹太社区(的环境)。接下来的圣经语境就是新旧约,尤其是旧约语境。那么更大的背景是人文语境,又叫做罪人语境,就是与神分开以后,始祖亚当犯罪以后,从巴别塔到大洪水之前,这都属于人文语境,到今天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都是人文环境,对吧?

 

我们把一个词要从严格意义上,每一个词你都应该从这四层语境当中去谈。但是它的含义当中,有的含义当中,你必须要从圣经旧约当中才能知道这个词,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有的是从新约理解。有的从上下文理解就够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就已经够了,相对的与新约语境和圣经语境有关系,但是比较淡一点,所以上下文就够了。但是有的呢,你上下文也解释不通,你就得到新约,新约也解释不太清,你就得到旧约

 

如果你读《箴言书》、《约伯记》、《创世记》第1章、《创世记》前12章等,你需要从人文语境,因为那个时候犹太人还没出来,割礼还没有形成,亚伯拉罕还没有出世,这个时候你就得从一个罪人的语境,人文语境,来看。大概大家心里有这个东西,一层不行,就进入下一层,总的来推敲这个词到底它恰当的含义是什么?(这)叫做“含义藏之”,当我们透过语境来看一个词的意思,一个关键语句的含义的时候,它特殊的意思就藏在里边。“因果寓之”就是因为有语境的关系,它还有解释,它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说,它到底针对什么东西?为什么神这样说,耶稣这样说?所以,因果寓之,为什么这件事会是这样?就是原因在那里面。

 

28:29(去、万民)

现学现用,我们在这里边,这个例子很重要,所以我们保留了,我们在习题课当中也继续来谈这个事,保留很重要的,因为是大使命。所以,“现学现用”的意思就是,语境分析、挖掘精意。那么,《马太福音》是针对犹太人说的,所以“你们”是指谁?“要去”,为什么说 “要去”?“去”是连带的、辅助的,是“要……作门徒”(这个主要动词)的(分词),所以,这个“去”是带有命令语气的,你们要去,为什么说你们要去?是命令的,你们要去。然后,“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万民”我们说 “(使)……作门徒”是一个方面,我们说万民,“万民”是指什么意思?所以大家一会儿去讨论一下。

 

犹太情节

那接下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一个叫做“犹太情节”,这里边主要是基于旧约,然后带出新约,新约的时候因为成为新约正典,跟我们外邦信徒是最有关系,因为使徒带出新约的东西,实际上是传给我们外邦的,所以我们读新约的时候要特别了解犹太人的情节。

 

我给大家总结为这几句话。第一,真神独一。这一点是对的,但是它隐含着一个张力,就是它没有三位一体的观点。第二,选民自居。“选民自居”是对的,神确实拣选他,但是到了新约,福音传给万民,“选民自居”就出现了固步自封,然后内卷,然后优越,然后接着,骄傲,等等,出现了选民自居,他们(就)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所谓的(藉着)信,(即)心灵受割礼,成为亚伯拉罕真子孙的这个东西。第三,君尊基督就(是)基督,受膏者,来,他像君尊一样,类比于大卫王、所罗门王,等等,他不会是一个所谓的木匠,是一个相对的贫困的、边远的、没有受高等教育的,这样的,他不会是这样的。所以,这样这个“君尊基督”的观念就使他与基督失之交(臂),与耶稣失之交臂,所以就被绊倒了。最后,律法自义。律法,他们守的祖宗透过这个摩西所带出律(法),然后他们以行律法自义,带出他的特殊优越感。

 

这四点,一个是神论、一个是基督论、一个是选民论,就是实际上是跟现代的教会论直接PK的,他认为他(是)特殊的选民,实际上神现在要打破(传统的)选民,(让外邦人)进入教会。所以,(之前)选民是犹太人、行割礼,现在选民是万邦,心灵上行割礼,也就是洗礼,这样的。所以选民是这个。律法自义就是成圣的道路,所以律法的自义就变成了抵挡因信称义的一个东西,所以律法自义,与什么呢?与因信称义抵挡。君尊的基督与这个卑微的基督,也就是耶稣基督第一次来相(矛盾)。选民自居,与福音广传相矛盾。真神独一,(与)三位一体相矛盾,所以矛盾丛生,这四个都会陷入一个巨大的张力。所以犹太人就陷入了一个被囚的状态,因为这几个观念没有办法统一,所以他就被耶稣绊倒了。

 

教会处境

教会处境,所以神的心意是教会,在新约当中这个中枢的东西、最高的标准、最高的旨意是国度,但是一个中枢的一个工作,中枢的关键一步走就是教会,要建立真正的神的子民、神的选民来接管神的国度。所以教会就像旧约的选民一样,所以这样就很关键了,所以我们当谈到教会的问题,教会出现的那种处境当中,形形色色的问题离不开这几个关键的东西

 

第一个叫“庶媂难融”。庶媂难融,什么是“庶”呢?就好像外邦,我们是外邦信徒,就好像庶出。“嫡”,就是你们是正经的选民,亚伯拉罕(的)子孙,是肉体的行割礼的,是有血缘关系的。我们是“庶”,你们是“嫡”,明白了吧。“难融”,很难合一、很难融,这是很大的难题。所以,我们看到《加拉太书》,我们看到《以弗所书》,我们看到《罗马书》,实际上很多都是谈这个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的矛盾的问题,很难合一。

 

第二个,“律法盛行”。律法盛行导致了什么呢?导致了很多的律法师,实际上是假师傅,然后变乱福音,在初期教会,教会的初期,是初期教会的初期,初期教会当中面临的最大的一个异端的倾向就是变乱了福音,另一个福音,那就是律法加耶稣加福音,这叫“律法盛行”,这是影响教会的一个很大的一个当时的环境。

 

第三个,“异教浸染”。异教浸染就是我们说的诺斯底(主义),当时的异教文化,也包括罗马的和希腊的一些东西,异教浸染。再有,就是“逼迫频仍”。“逼迫频仍”的意思就是这边有犹太人的逼迫,那边有罗马政府的逼迫,所以逼迫频仍,内外夹击,一个是从自己的阵营里面,一个是从外在的一个世俗的政府来的。

 

所以这就是当时教会所处的环境。但是非常有趣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禁锢当中,一个桎梏当中,所以它怎么样呢?它顽强成长。所以教会就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顽强成长,最后颠覆了整个的罗马的政府、政治、社会、风俗,等等,这背后当然有神的工作。从历史的三百年、四百年我们一看,这肯定这不是人做的,一定是背后有更大的奥秘的力量在托着教会。

 

学而习之

所以,我们最后给大家的习题,第一个是《以弗所书》220节,“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我请大家特别要考虑,特别也请MHB弟兄、WL姊妹等等,就是有一些牧会的、国度的、有一些恩膏的源流的背景的一些人,包括基要背景的人,大家一定要清楚,就是在新约当中谈到“使徒”和“先知”的时候,它是有特指。所以,我们说他有先知能力或者什么,一定要记住,首先你要了解它有特指,然后,接下来你再把它比对,比对到现在(的)我们,我们现在的先知能力。必须,你要了解,在整个新约当中,神借着使徒启示的这个先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的要求是这样,叫做,第一,使徒含义,语境解析。(聚焦)“使徒”!第二,先知含义,语境解析。也是语境解析,两个。在这节经文当中,为什么它是并列的?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稣基督自己做房角石,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需要解答。这个题目我给缩减了,我就一道题,我给大家一些剧透。“使徒”你需要从整个新约的角度去谈,新约语境去谈。“先知”,你必须回到整个的圣经语境,尤其是旧约语境去谈。所谓的圣经语境其实就是强调旧约语境的,否则的话你没法解这节经文的。

 

不仅这节经文,【弗4:11】你也很难理解,所谓的【弗4:11-12】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那个,(第)11节当中“神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你也没法解的。或者说,按照正常的,我们一般的解法错的。所以,大家就把这个题解好,“使徒”要从新约语境去谈,“先知”要从旧约语境去谈。好,我们今天主讲,串讲,就讲到这,OVER!

最后修改: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