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三三制查经法培训

第六讲《语境释义》

1119

 

我们现在就进入,差不多,一马平川了,我们今天的难度系数只有上次的三分之一。所以,这样的话,大家心里也要有些准备了,可能上一讲没有学会的,可能需要复习,这一讲难度要小得多,但是它的解经的意义却重要很多,它解经的意义对我们理解一个经文,尤其是它的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很重要,对我们理解教义,形成教义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分享我们的屏幕了,啊。

 

内容定位

好,我们今天叫“语境释义”,“语境释义”。我们来看它的定位啊。我们讲到(第六讲),其实还徘徊在我们的“针对”,因为“针对”是狭义的释经学,而狭义的释经学的核心就是“分辨”,它是(“奇”、“反”基础上的)微调。“奇”、“反”是一个框架,“分辨”是微调,所以,分辨我们就谈了,这是第三讲,下面还有一讲,就是咱们就谈了十讲当中我们花了四讲谈“分辨”。字义分辨(中)动词和名词,和词的溯源,还有动词的释义,接下来我们谈“语境分辨”,再后(面)谈“范式分辨”。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的讲题所处的整个三三查经系统的位置。

 

误杀事件

我们谈这个的时候,基本上我们会沿用一个经典的例子,这个例子比较经典,我今天简单的说,简单的说。就是话说西汉(注:应是“东汉”)末年,三国演义开始之前,所谓群雄并起,这个时候的曹操年轻,想杀当时的作乱、为非作歹的这个董卓,但是他没有杀成,他才20来岁,所以他仓皇逃窜,所以当时董卓就发下布告,是通缉,全国通缉。所以,他没有地方跑,他跑到了跟他父亲拜把子的一个兄弟吕伯奢(的家)。

 

吕伯奢就是这个画中这个老头,因为他管吕伯奢叫叔叔啊。吕伯奢有两个儿子,(吕伯奢的家)离当时的许昌不远,当时的东汉的时候(消息传播慢),所以他跑,跑到那儿,然后呢,但是他的叔叔(吕伯奢)还并不知道他被通缉,换句话说,即使知道了,可能鉴于他们这个交情,可能也能掩蔽一下。(课件的幻灯片中的)这个人不是吕伯奢,这个人是跟他跑的,(是)当时一个叫陈宫的人,(叫)陈宫的人,就穿黑衣。所以,当他叔叔看到这个侄子来了以后,很高兴啊,马上就说,我去买点酒,再买点什么菜,就去(了),就出去了,骑着驴就出去了。

 

然后,这个曹操如惊弓之鸟,(因为他)就听到后院里他的两个堂弟(注:即吕伯奢的两个儿子)有那个磨刀霍霍的声音。然后,两个人就说,杀了吧,怎么杀,诶,这样杀,那样杀,这听(到)了又(是)磨刀(的声音),又(是)“杀”的声音。最后,曹操一听,哇,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所以。出来以后,手起剑落就把他两个人的堂弟(注:即吕伯奢的两个儿子)给杀了,杀完以后,他才缓过劲来,原来旁边有头猪,他们绑着猪,(原来他们)是说,我们怎么杀这个猪。所以,这样可把这个陈宫给惊坏了,陈宫非常恼火,也非常失望。他说你不问青红皂白,你就把你两个弟弟给杀了。所以,这个时候,曹操也没有办法,就是与其这个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化解这个风险,万一他们要杀(我们)了,怎么办呢?所以,没有办法啊。人在惊弓之鸟的时候,实际上常常是有一种,这种东西的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当中有一种叫做“疑人窃斧”的现象,或者是有一种草木皆兵的现象。

 

结果,这个故事没有完,最惨痛的故事就是,他和陈宫马上撒马就跑。然后,他知道这个弄完以后,他的叔叔肯定会非常地生气,肯定会报官的。结果,他跑过(的时候)正看到他的叔叔骑着驴,悠哉悠哉,很高兴地准备了买了酒要招待他的侄子。结果,他说,贤侄您不要走,还没吃饭。他说不,有事,我必须快走,结果啪就拉(着)马(的缰绳)走了。叔叔还没缓过劲来了,他就走。结果走了以后曹操缓过劲来了,如果他看到他两个儿子这样被杀了,那很显然他马上就要报官了。他说,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了。结果他拨马又回来,然后吕伯奢在前面回家,啪,一扭头就听到马蹄声,然后就说,唉,你怎么又回来了?(曹操)手起剑落,又把他这叔叔给杀掉。所以,这就是一个著名的血案。所以,这个陈宫看到他如此残忍,最后就跟他分道扬镳。那么当时曹操就说了一句话,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也就是)著名的这句话,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负我,就是在这说的。

 

所以,我们引述这个经典案例什么意思?就是当我们注释、理解一个词的用意的时候,一定要有它的语境,这个语境我们谈到了一个词的关联当中,它(会涉及)。比如说,动词,特别典型的是动词,它要(是)有及物动词(的话),它要杀的是什么?第二个,有主词,谁来杀啊?第二个(注:应该是“第三个”),有形式,怎么杀啊?用刀剑杀,还用毒药杀?还是在哪杀啊?怎么杀啊?所以,(要考虑它)关联的周边的很多的关系。所以,一个动词你不了解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是很难确定它具体的含义的。所以,这样就带出了一个语境。

 

所以,我们看,《圣经》里边的“狮子”也是这样,狮子本来很残忍,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有不同的象征),(有时)狮子它象征着君王,寓意主耶稣基督的万王之王的这个权柄威严。“羊”也是这样。羊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温顺,一个是倔强,所以,(羊可以象征)这个歧途的亡羊,走入歧途亡羊这样的东西,同时,羊也反映顺服上帝的羔羊,也代表主。所以,我们看到“羊”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它的上下文啊。还有就是“蛇”,蛇本身是一个很不好的形象,对吧?无论是《启示录》的古蛇,还是这个《创世记》的蛇(都是不好的形象)。但是,耶稣说,灵巧得像蛇,这个蛇(又是)一个褒义的含义,因为它很机敏,它很灵巧啊。

 

所以,我们总结一句话,叫“字嵌境中”,一个字、一个词,它一定镶嵌在一个语境当中,你不了解这个语境,你就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然后呢,“意寓字中”,那么你明白了这个环境,你才能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所以,字的意思又寄寓在这个字中。所以,字嵌境中,意寓字中。当我们了解环境,才能了解这个字,了解了这个字,就更清晰它在这个环境当中的意思啊。这两句话也很有意思,大家也可以记下来,了解这样(的概念),也了解圣则的风格。你会发现,我们的这些词都很讲究的,一个“嵌”字,一个“寓”字,字嵌境中,意寓字中,不要说废话,而且表达要尽可能地简明啊。

 

【林后4:5

好,那我们给大家一节,第一节经文,《哥林多后》书四章五节说,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做你们的仆人。所以,当我们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利用我们以前学的,尤其是“针对”所学的,我们现在主要学(了)针对(的)“奇反互鉴”。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原不是传自己,这个意思很简单,用“奇反互鉴”(的)反面去理解,那就是有一些人认为我保罗是在传我自己,为我自己成名树碑立传,是这样。所以,保罗说,不,不,不,你们错了,我不是传自己。我们代表,我们的意思就是主要是指他,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他所带队的一些助手,还有一些领袖性的人物。这里,我们原不是传自己,就是,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保罗不是传自己,那就(是)认为,那我们就可以反推,当时有一些人认为保罗是在传扬他自己,嗯,这样。

 

乃是传主耶稣基督,然后,告诉他我们所传的是主耶稣基督,你们不要误会,你们不要以为我借耶稣基的名,然后是传扬我的名,叫做假别人之事,或者是窃天公以为己有这样,不是这样。我并且自己因耶稣做你们的仆人,这句话,我们先到这(,后面的经文先不说)。这里边说,因耶稣做你们的仆人,这里边表明了他自己的心志和底牌。那就意味着很多的人认为你不是做仆人,你反而是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所以,保罗要纠正这个问题。

所以,这里边给我们看到的是,根据上下文,这是《哥林多后书》,所以根据《哥林多后书》给我们看到的一个当时的哥林多教会的一种处境,以及保罗所面对的一个处境,不仅仅是大家对他的使徒身份,对他的教导提出挑战,更主要的是什么呢?他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就是,挑战他的是谁呢?原来他们分帮结派,他们结党,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我是属保罗的,我们是属亚波罗(的),我们是属彼得的,所以,当保罗来的时候怎么样,就是属亚波罗的和(属)彼得的人就不承认他的权威,挑战他的权威,不以为然。所以,(这两派的人)认为,你保罗说得不对,你自高自大,你甚至超过我们彼得,彼得是大使徒,等等等等,啊,(或者是,)亚波罗说的(是)更有道理的,所以他们结党。

所以,保罗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除了保罗给自己要澄清一些东西,也告诉他,亚波罗也不是传自己,彼得也不是传自己,我们都是传耶稣基督的事情。所以这里边有这么个语境,就是当时哥林多教会所面临的一个微观的语境,这是《哥林多前后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语境,具体来讲,就(是)《哥林多后书》它的一个面对的一个基本的处境啊。所以,它的整个的一些东西不仅仅是一些会众对保罗的这个身份地位的东西,而且它的里边已经形成结党。所以,这样来讲,特别是这个“们”字就告诉我们了。

 

这个时候,它跟加拉太教会不一样。加拉太教会是一批犹太人的师傅从耶路撒冷下来,下来以后,在当地散布保罗个人的一些问题,不是说他要做王、做主,而是说他说得不对。而这里边谈的不是这样,这里边是已经出现了结党,而且各自都拥有一个权威,所以彼此之间互不服。就是说,保罗你来,你不是传主的,你是传扬你个人的等。这是谁说的?这是亚波罗派或者彼得派这样说。所以,保罗说,我们都不是传扬自己,乃是传扬耶稣基督。这样我们明白了当时教会处境,我们再去读这节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耶稣基督为主。这个你就清楚了,这是一种微观的语境,就是根据所谓的上下文,我们就能了解当时保罗面临的一个具体的处境。面对这个具体处境,我们理解保罗写的《哥林多后书》很多经文,可以说是迎刃而解,就(是)解得会相当得深刻。

 

【加2:11

再给大家第二个例子,《加拉太书》二章十一节。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就是小使徒责备大使徒,一个还没有太高威望的使徒责备一个最有威望的使徒,这样的一个事。所以,保罗责怪矶法,矶法是谁?就是彼得。这是怎么回事啊?这里边我们要理解这个东西,到底他责怪他什么?为什么责怪他?他责怪他的具体的这个引子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同时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一个根本性的真理的冲突?(或者是)对真理当中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彼得犯了原则性错误,所以保罗在这个时候不顾他们地位方面、年纪方面差距,而公开地责备他。

 

(这)反映出在原则上问题当中,我们基督徒应该表明的立场。所以,它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当时面临着是犹太的信徒和非犹太的外邦的信徒之间的一个张力。犹太人信徒认为外邦信徒信主以后,他还要守我们的节期和律法,还要行割礼等,也就是遵从旧约当中神对犹太人的一些东西,然后慢慢地借助于对他们权柄的认同,借着他们归到神的救恩当中,所以他有这么一个优越感。

 

所以,虽然他们里边也认为耶稣来是为着外邦人,耶稣成就的东西是为了万邦的,彼得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彼得在外邦传福音的时候,在加拉太的时候,他可以跟外邦的基督徒同吃同喝;可是,犹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加拉太教会以后,彼得看到了自己的同侪,马上就觉得不舒服,所以马上就跟犹太人在一起,不跟外邦人同吃同喝了,要分别为圣了,认为那样的吃法的话,肯定会被他的同胞笑话、谴责什么的,所以他就妥协了。然后,彼得马上就又回到犹太律法主义。这样就给外邦的信徒造成一个反差,哦,原来你跟我们只是做点姿态而已,骨子里你还是相信那些东西,我们还是劣等的,我们还是有差异。

 

所以,这样的一个对立是《加拉太书》以及初期教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加拉太教会。所以,保罗所看到的福音不是这个福音,保罗看到的(是)基督的身体,然后这是犹太的信徒,这是外邦的信徒,共同构成了基督的身体。所以,保罗深知福音的奥秘,借着基督作为房角石,两下合为一体。所以,保罗认为彼得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圣经、违背福音、违背神的旨意、违背基督成就救恩,所以,保罗当众就责怪他,彼得灰头土脸的,他也知道他错了,也知道被小使徒这样责怪挺窝火,但是他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证明彼得里边还是有一些谦卑的,最后还是称他为保罗兄弟。所以,这是当时的一个处境,这个处境不仅仅是加拉太教会的处境,实际上是初期教会的普遍处境。加拉太教会(的处境)借着《加拉太书》,我们看是比较明显的。

 

语境层次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重要的语境(层次),一个是当时的语境,也叫上下文;一个叫新约的语境,就是从主耶稣基督来,四福音书到初期教会这个时候的一个语境;第三个语境那叫做“旧约语境”,或者叫做“圣经语境”,就是把旧约也算进来,是更加宏大、久远的一个语境,尤其是(把)旧约带出来。(语境的层次)一个是当时(语境),一个是新约(语境),一个是圣经(语境)。然后,在这个背后还有一个,就像宇宙辐射一样,就是人文语境,比如说,世人都犯了罪,亏欠神的荣耀,这就谈出了人文语境的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没有神,是一种个人的,或者是人文主义的东西,人文语境。

 

所以,我们说,“含义藏之”、“因果寓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语境当中这个词需要在不同语境当中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就对它的含义有更深的了解,它隐藏的含义就可以明白了。“因果寓之”,同时我们也知道主耶稣基督、使徒、神的教训为什么这样教导,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语境的这种场景这个东西。所以,含义藏之、因果寓之。也就是说,语境分辨可以让我们了解神带出的这个旨意当中,它(是)有一些原因的,有一些因果关系的。否则的话你如果没有这个语境,你无限地去放大,脱离这个具体的语境,那你就错误地理解了这节经文,要么理解偏了,要么把它泛化了。无限的延伸,无限的推广,那就错了,过犹不及,没有理解到经意是“不及”,然后把它无限地泛化是“过”,是过分了和不足都是不对的。

 

犹太情结

我们给大家总结几个语境,犹太情结,涉及到整个圣经,整个新旧约,真神独一、选民自居、君尊基督、律法自义,这个是犹太人的千年情结,就是很难摆脱(的)一个情结。正因为这个情结,所以,他们到了新约,带进新约以后,他们很难接受第二位格,耶稣,神子,很难接受(基督)是一个受难的基督,很难接受外邦人,很难接受因信成义。所以,矛盾丛生,与耶稣所带的福音的精神矛盾丛生。所以,犹太人就被囚在这个东西。所以,(他们)被(耶稣基督)这个石头怎么样,给跌倒了,跌倒了,这就是犹太情结。我们在语境释义当中,这是一个大体的一个东西。基本上我们读新约的时候,我们看到,初期教会犹太信徒屡屡地犯这个问题,初期教会屡屡地受这样犹太信徒、外邦信徒之间这种矛盾的折磨啊。

 

教会处境

教会处境,我们再谈一下教会处境,指初期教会了啊,就是新约了,叫做庶嫡难融,律法盛行,异教浸染,然后,逼迫频仍。什么叫做“庶嫡难融”呢?就是犹太信徒和外邦信总是有矛盾啊。犹太人有优越感,这个外邦人有自卑感,但是也不是太服(犹太人),这就是我们说这个《罗马书》、《以弗所书》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啊。“律法盛行”,律法盛行就是因行为称义的犹太人和因信称义当中的外邦信徒当中,它之间会产生观念性的一个矛盾。“异教浸染”就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敌基督,异端邪说,然后,二世纪已经出现了诺斯底主义等等,还有一些犹太教,还有一些外邦的异教的东西。异教浸染,主要是犹太教啊,其次就是希腊当时的一些偶像崇拜的东西。“逼迫频仍”,逼迫频仍就是逼迫很频繁,逼迫很频繁就是初期教会受到了世俗政权的压迫。所以,在这种环境当中,这(即课件幻灯片上的字)是一个甲骨文的“生长”的“生”,但是没有被困住,所以教会顽强成长。教会在这种环境当中破土而出,而且顽强地生存和成长。

 

现学现用

所以,我们给大家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约翰福音》二十章十九节,就是,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也就星期天了,主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重点是“愿你们平安”,耶稣为什么说,愿你们平安。这个是怎么理解?为什么不像中国人说大家都吃了吗?为什么?他说,诶?愿大家平安。为什么是这样?这个“平安”是我们经常说的平安无事喽。是那个意思吗?所以,我们说“平安何意”,平安是什么意思?“此处寓意”,在此处的寓意又有什么具体含义?也就是要想理解“平安”,你得怎么去从什么样的一个更大的一个语境当中理解,然后,在此处又有什么具体的一些升华,又附着一些什么新的意思啊!这个意思。

 

学而习之

我们的今天就讲完了,今天就比较简明,我们的“学而习之”就是这样啊,《路加福音》四章十九节说,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被掳的得释放,被压制的得自由,瞎眼的得看见。“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禧年,我们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禧年含义,如何寻觅?第二个,此处引用,有何寓意?这两个问。那么今天我们就到这,今天讲解就到这,over


最后修改: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