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查经法第十期学习

第五课《语境辨义》

2020.3.31

 

我们今天进入第五讲,我们在针对这方面已经进入第五讲,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再有一讲——第六讲。我们要专注于针对,为什么呢?因为针对,特别是针对当中的分辨,是传统狭义释经学的核心,我们把这部分掌握了,释经学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就掌握了,要领也掌握了,精髓也掌握了。所以我们今天继续聚焦第一部分针对针对当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分辨,我们已经谈过了字义的分辨。我们接下来要谈语境的分辨,我们要从语境当中分辨出特殊语境给我们带出的特殊的词的含义,这就叫做上下文,通过上下文来了解。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三三导图,这是反复的,我要跟大家强调的,针对、绝对、比对,这是三三的三个方面;奇、反、辨;真、父、主;己、境、髓;这是每一个方面的三个要点,我们今天继续聚焦针对的第三个要点,也就是分辨。

曹操误杀

谈到分辨,我们先讲一个经典的故事,我想能够推陈出新,但是想了半天,我觉得还是这个故事最经典。这里边谈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今天快一点讲,这是谈到了《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掌故,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这里边谈到曹操,那个时候是西汉末年,当然是天下大乱了,然后就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董卓就成为一个祸乱的根子,他开始想平乱,后来又成为祸乱。这个时候年轻、少壮、有志向的曹操就想刺杀他,但是当董卓睡觉的时候刺杀,董卓醒了;因为董卓很警醒,睡觉的时候他床前放一把镜子,谁来的时候一晃,他自己就醒了。曹操提着刀来的时候,董卓一看有人来,曹操很有心计,跟董卓处的关系很好,董卓以为这位年轻人他对有忠心,挺机灵的,还把他当成一个人才去培养。他一惊醒,看到曹孟德说:“曹孟德,你来有什么事吗?曹操一看真的吓坏了,因为他还带着刀,灵机一动,马上下跪就说,孟德献刀,我有一把好刀,这要献给你,这是我祖传的宝刀等等,就这样躲过一劫。但是董卓何许人呀,董卓也是一个枭雄啊,对不对?所以他作为一方的诸侯,他也很有经验,他醒过来发现不对,怎么可能这么奇特献刀,明明是刺杀我来,赶快把孟德叫回来,这一叫,曹操早就跑了,就不会再等他了,所以撒腿就跑。

在跑的过程当中,实际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陈宫,就是这个图画当中,旁边穿着黑衣衫的,他是个儒家,是个儒者,他也有胸怀大志,也看董卓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国贼,他觉得跟曹孟德是同一个志向,我们基督徒叫同一个异象,所以他也有刺杀董卓的心意,反董卓的心意。一看孟德有这心意,两个人就合在一起,然后就跑了。跑到哪去呢?因为当时董卓有权的,所以全国等于就下了全国的通缉令。他们俩是落荒而逃,逃到哪儿去?最后孟德说了:逃到我父亲拜把子兄弟那去吧。这个人姓吕,名伯奢,叫吕伯奢,然后就去了,去了正好看到他的这个叔父,他说:“叔父,你好!他说:“孟德贤侄,你到底干什么来了?他说:“我来看望你……”“好!你回去坐着,我去打酒,”然后他就骑着一个小毛驴就打酒去了,结果曹操和陈宫在屋里就等,等他爸爸拜把子兄弟,也就是他称叔叔的吕伯奢;结果就听到后院里边,其实后厨里边就磨刀霍霍,有磨刀的声音,然后就听到有两个兄弟俩,实际上就是他的叔伯兄弟,两个人也姓吕,是吕伯奢的两个儿子。怎么样呢?在那后面嘀嘀咕咕的,曹操做贼心虚,他就竖起耳朵在那听,就听了磨刀声,两个人窃窃私语,就说杀了吧,怎么杀?这样杀,我来杀……,就谈杀、杀……曹操一听,马上就叫大事不好,他马上就要逮捕我们了,而且可能现场要把我们是杀了,然后去请功;因为当时董卓已经悬赏捉拿曹操,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说时迟那时快,冲过去手起刀落就把他两个叔伯兄弟全给杀了,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悲剧。

等他定过神来,发现旁边捆着一口猪,这猪在那呲哇乱叫,他一下就明白了,原来他兄弟俩想杀猪,为了招待我,因为这是非常故旧,所以说感情非常好;听到我们来,尤其他爸爸嘱咐他们把家里头猪杀了,所以曹操这个后悔呀,用现代话叫肠子都悔青了,但是没有办法了,已经杀了,人死是不能复活,所以怎么办?跟陈宫说:赶快跑,不要再等了。结果两个人骑上马落荒而逃,跑、跑、跑就看他吕伯奢,打着酒骑着毛驴悠哉悠哉的,很高兴地来了。吕伯奢就说:贤侄!贤侄!你看我打好酒了,儿子安排要杀猪了,你们怎么走了呢?而不是在家里要吃一顿吗?曹操说:不!不!不!叔父!我这边有要事,我得赶快赶路,他就跑走了。

跑走以后的曹操,这就是所谓他的奸雄也好,枭雄也好,然后就回过味来了,曹操心说,如果我的老伯父,看到这两个儿子被我们杀了,他这一气之下也失望之下,而且这种可以说是化为仇恨,马上就会告官府,所以官府马上就会追我们,而且他会痛苦难忍,怎么办?一不做二不休,他圈回马没有跟陈宫商量又追过去,追过去了以后,他马快,他叔骑着毛驴儿在悠哉悠哉地走,结果一回头,一看曹操回来了,他马上说:“贤侄,怎么就回来了?是不是回家再吃饭了?刚要说的话,曹操手起刀落,哗嚓又把吕伯奢给杀了。陈宫后面就拍着马赶了过来,就劝他不要杀,不要杀,结果曹操根本就不听,他二话没说就把他杀了。很短的时间,他一下手刃三口,而且都还是他的非常好的关系。陈宫在那仰天长叹,他说:我本来以为董卓是一个独夫民贼,结果没想到啊,你跟他是一个货色,我真是瞎了眼了,怎么会跟你跑到一起来了?后来曹操就说了一句,可以说是震铄古今的一句话,就是什么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在这个场景下说的,什么意思呢?哪怕我辜负了所有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辜负我。

当然这句话说的他是极端自我、极端自私、极端自恋的,很像现代世界某个领袖。但是来讲,其实他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当时天下大乱,拯救黎民百姓的只有靠着英雄,那我就是个英雄,为此的话,我要英雄惜命,我要保守我的命,因为我保守命,就等于保守整个老百姓的命脉,他有这么一个内在的情结,这是另当别论的。所以历代评论曹操的时候,有的时候说是奸雄,有的时候说是英雄等等。

我们总结一下,这么生动的一个故事,跟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什么含义呢?我由此带出什么样的一个很重要的解经的原则呢?就是同是这个“杀”字,它在一个特殊处境当中,如果你没有理解好的话,你要误解的话,它可能带来完完全全截然相反的,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一个理解;而这个理解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是这个“杀”,本来他们是想杀猪,他错误解为,在特殊处境,他不了解这个处境,他以为是杀他。所以,曹操就导致了这个巨大的悲剧。

由此我们可以告诉大家,任何一个词,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还是一个概念,它都会有跟它关联的一些因素,我们可以用中文叫做“缘”。“缘”就是一种关联、关系。比如“杀”,谁来杀?这就是有一个“缘”,就是杀的主体,我们叫主语。第二个杀谁?这就是宾语,我们谈的宾格、宾语。杀谁?杀人、杀曹操,具体到杀曹操,还是杀猪,这就是又一个“缘”,这是跟“杀”字相关的一个缘。用什么杀?刀,这个刀又是一个“缘”,它是一个武器或者一个工具。在哪杀?在后院里杀,这又是个“缘”,这给我们带出了另外一种时空关系。时空关系、工具关系,对象的关系,还有跟这个主格的关系等等。所以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一定要了解这个关系,这个缘就构成了上下文或者上下文就构成了这个缘。我们了解一定要透过语境来找到这个“缘”,大家清楚了吧?

酵、蛇和狮子

无独有偶,我们看到《圣经》当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酵”,你看这个人在揉面、发酵。“酵”这个词,在《圣经》新、旧约,在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当中是一个贬义词,一般“发酵”总是指不好的东西,拜偶像的东西,罪的东西,邪灵的东西、魔鬼的东西,发酵常常是不好的东西。但是耶稣基督在比喻天国的时候,他又用这个酵来比喻,所以在那个比喻当中,大多数的解经家,这个“酵”都被认为它是正向的,它是有褒义的。我们说蛇,这个古龙,其实叫古龙,还有伊甸园叫蛇,这是个不好的,对不对?不好的,蛇这个东西很狡猾,所以蛇在《圣经》当中,是不好的一个意象、一个预象。那么蛇,【太10:16】当耶稣说 你们要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的时候,这个蛇又有一个积极的含义,看到了没有?所以我们要根据处境。比如说狮子,【彼前5:8】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这狮子是不好的,是魔鬼。但是【创 49:9 】犹大是个小狮子;我儿啊,你抓了食便上去。你屈下身去,卧如公狮,蹲如母狮,谁敢惹你?犹大在《旧约》当中就是狮子,狮子是君王,所以主耶稣基督最后他的意向,一个是神的羔羊,一个是狮子。我们当理解这些意象的时候,如果不明白他说话的语境,我们就会误解这个意思。

语境传情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今天讲的这个核心的要义总结叫做:语境传情。它把一个特殊的情绪、特殊的情感、特殊的情况,它有特殊的一种客观性的东西,甚至带有一种氛围,一种主观性的东西,总的来讲,是一个特殊的含义传递出来,都是语境可以表达这个东西。我们总结叫做:字义已明,语境当清,字嵌境中,缘寓字中。就是字义,我们隐含了动词,名词属格,还有动词当中的其他的一些含义,尤其是动词的状态,就是点动词、线动词等等,尤其进入动词的状态,我们都懂了,但是这个动词用到一个特殊的场景当中,我们要明白这个场景。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场景,那个字的具体含义我们就不知道。所以叫做字嵌到一个特殊的语境,嵌入那个语境当中。然后“缘寓字中”,“缘”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字所带有的那些缘分、那种关系、那些东西、那些要素就都寓在这个字里边。因为语境会把“缘”带出来,而“缘”跟这个字结合,我们就知道这个字的具体含义了。

我们用这样一幅图概括,我们等于是差不多更加专注、更加聚焦、更加放大这个字所在的那个特殊的场景。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草垛,当我们聚焦,我们用放大镜、我们走近了,我们仔细看,我们发现到底是草垛呢?还是麦草垛呢?还是杂草垛呢?还是一些饲料垛呢?还是一些其他的一种废草的秫秸垛呢?我们就可以看到了。草纵然是草,我们会发现这是什么类型的草?它用做什么?它怎么用?农民把它堆起来做什么用?我们会了解很多的具体的东西,具体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聚焦语境,会给我们带出许多具体的含义,很多特别的具象化的含义,这个意思。

分辨三要

我们再来看分辨,刚才我们谈的三三制查经第一部分,“针对”当中的奇、反、辨。 “辨”我们拿出来,等于是第一部分的三个要点当中的第三个要点,也就是九个要点当中的第三个要点。第三个要点它比较复杂,它有字义,它有语境,它还有范式。所以你看到这个钥匙有三个齿,还记得吗?我们上次解释过,就是分辨这把钥匙比较复杂,它具有三个齿,第一个齿就是字义当知。第二个齿就是语境,语境怎么样?语境当晓。第三个齿是范式。范式怎么样呢?范式当比较,当较。所以由此带出的字义,我们只了解这个字义它原来指的是什么概念?我们了解语境叫特指什么东西?就像草一样,到底是什么草?“杀”到底是杀谁?它特指是什么?然后范式以后叫特质,它的里边包含的特殊的本质是什么?下一次我们再讲这个。然后就是,有了原指我们就不再误解了。有了特指我们就不再泛解,泛解就泛泛地解释,实际上它有具体含义。有了特质我们不再俗解了,不要把孔子谈的“仁”跟《圣经》谈的“爱”相关,相等同。不要把《圣经》谈的“爱”和佛教谈的“慈悲”相等同,不要俗解。俗解叫做什么呢?叫做宗教的或者叫做信仰的混合主义,不要俗解。

首先要了解它本质上的不同,不要搞混合主义,然后再找它一定的相关性或者相似性,这叫做护教学。当我们谈护教学的时候,这个非常关键。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特质,或者叫所指。我们透过这三个方面以后,我们就知道《圣经》里的这个概念,这个词到底所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东西?尽可能地逼近、尽可能地趋近神原来的一个启示的一个心意。我们今天关注语境,语境当晓,关注这个语境。

8:36

好,接下来我们来谈第一节经文。【8:36】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这节经文很重要,大家都很喜欢,可以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宣言,自由的福音。由此现在拥护基督徒的政治、基督徒的文化、基督徒价值观的人,他说基督教就是让人自由的宗教。你看嘛!神的儿女这样得自由了,真理让你得自由,你就自由了。所以来讲就叫自由,强调自由、个性、民主、平等、人权、言论自由、各方面的结社自由,都强调我们背后有《圣经》的根据。是这样吗?神说的自由是这个意思?耶稣说的自由是这个自由吗?这里边的真自由到底是什么?所以这里边具有非常强的,可以说是一个价值观当中的东西,社会学当中、政治学当中、人性论当中的东西,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心理学当中这也很重要。

自由是心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对于自由的看法,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没有一个心理学体系不涉及自由这个主题的。人到底是自由的?还是……比如遗传类的一种心理学就通过遗传细胞、大脑结构谈到人的自由,到底有没有这种生命学的生理学的根据。然后所谓的人格学派或者精神分析学派,就是弗洛伊德谈到人的自由实际上是很难的,因为人受到自己欲望的东西很难得到自由。但是他后来的一些学生就不这样了,他就认为人类的原有的(libido),也就是说本我的那个东西,如果让它自然地生长、自然发挥,它可能会带来很健全的一个人的气势,人的一种长成的成熟的生命,它可能会带出这样的东西。好像有点离经叛道,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话,人本质的东西只能被压抑,如果放出来是不行的,像野兽一样。但是他后来的一些学生就觉得把它放出来是可以的,现代的人本主义和这种所谓的人格结构,尤其是精神分析合流在一起的(理论)就谈到,实际上孩子从小到大,你不要压抑,要他的宇宙、正常的眼界、让他的人格正常成长等等,这样一些东西。

自由这个东西取决于我们里边人性当中本质是什么?到底人格结构是什么?到底人的发生、生长、人类的这种心理学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心理学,到底人能长成什么样子?这都涉及到人的自由的价值,对自由的看法;同时跟自由背后的人性的那个种子——DNA到底是怎么样相关系,可以说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心理学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都要回到这个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人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子女教育、人际关系、政治、还有社会、还有社区生活等等价值观。所以自由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公民社会的,各方面来讲,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所以我特别选这节经文,也要带出圣则心理学的自由观。

误解自由

我们首先要告诉大家,这里的自由是多被误解的,所以我们多有误解,对神所说的这个真自由,神的儿子给我们真自由,这个自由或者真自由,我们是多有误解的。为什么多有误解呢?因为你根据语境,特别是微观语境,就是上下文。语境分三个层次,至少分三个层次。,一会我要给大家说。上下文是最微观的一个层次,上下文就是前后句,上下你看往上看五六句,往下看五六句,就这么一看,你就知道了他在谈论什么?他谈论的自由,其实不是我们现在的无论是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格学,还有什么各方面所谈的这种自由,他里面谈到自由非常具体。所以自由之谓,为所欲为?我们现在理解的自由呢?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尤其是西方想干什么干什么,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所有的自由,还有婚姻、同性恋自由、吸毒自由、各方面的自由就是为所欲为,实际上就是为所欲为。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理解自由,你不要干涉我,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想什么我就想什么。思想,我要自由的;行为,我要自由的;语言,我要自由的等等,是这样的。那你就大错特错。

根据上下文你会发现此处它的特指,上下文有一个特指,这个特指是什么呢?就是可不犯罪,所以,不是为所欲为,是可不犯罪。你上下文查一下,在前面的两节就谈到了,耶稣说什么呢?人犯罪就是罪的奴仆。所以神的儿子让你自由你就真自由了,这就涉及到你跟罪的关系,就有了一个新的范式,就完全不同了,以前你是罪的奴仆的意思,就是你受罪的辖制,好像是一个人戴着镣铐锁链,而这个锁链是什么呢?是罪!你看罪的甲骨文,罪的字很早就有了,它上面是个网,现在也是个网,是网罗,然后人做了不对的事,就是要飞,被网给网罗住了,你不能自由了。这个犯罪的人是做了什么呢?是作奸犯科,做了不对的事,所以被网怎么样呢?给囚禁住了,给束缚住了。所以现在来讲我们要谈到这个罪,实际上就是我们犯罪以后,没有不犯罪的自由,只有犯罪的自由,而犯罪的自由它是非常吊诡的,他以为是想抽烟就抽烟,想作奸犯科就作奸犯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像是自由的,但是你会发现辩证地来看,它好像是一个悖论。

你好像是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是你要超越这个,不想做这个,你就没有资格,就像犯瘾了一样。你犯瘾的时候,我现在就想任何的办法,我要解决我这个瘾的问题。但实际上你可以想任何的办法,甚至犯罪,你都要满足你这个瘾。你看了吗?你这好像是自由的,你的行为、你的动机、你的做法、你的努力、你的专业、你的绞尽脑汁,甚至做很多不法事,你都想做,这好像是你自由的,对不对?那么但是你没有摆脱瘾的自由了,你被瘾所捆绑,所辖制,你就是这个瘾的奴仆。

自由人生

我们由此来带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自由自由在英文,还有《圣经》里,以及我们现在谈自由,把它变成很抽象的概念,其实自由本身是很具体的概念。自由是什么呢?自由这个概念它有一个缘,什么叫缘呢?就是关系。自由是什么呢?自由是在有一种束缚、有一种枷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人的一种突破。奴仆也好、囚徒也好、囚禁也好、束缚也好、辖制也好,自由是针对那样的一种状态而说的?当我们说自由针对那种状态的时候,实际上它就有一个缘了。你就要问自由从什么方面得自由?从什么样的束缚当中、枷锁当中得自由?你这里边就要问,就像那个,杀谁?我一定要问那个东西是用什么杀?用刀!杀什么这个很关键,要不然你就不知道杀谁了。所以当我们说你获得自由了,一定要知道我原有的束缚是什么?我是从什么样的束缚下得自由,你告诉我这个枷锁是什么?那个束缚是什么?有的人说束缚是贫穷,自由就是财务自由;有的人说从监狱刑满或者做得好提前释放,叫做自由;有的人说戒烟、戒毒了,从烟瘾、毒瘾的枷锁上得到自由;还有的人躲开了一个非常烦心的老婆,唠叨的老婆就是自由。所以,当我们谈自由的时候,都有所指,你一定要知道自由旁边的那些缘,谈到自由不可能躲过最基本的要素,就要问你从什么自由了,或问什么是你以前的束缚?

耶稣所谈的自由就是从一种束缚状态当中脱离出来,这个概念是一样的。耶稣说什么束缚?罪的束缚!举个例子,就像风筝飞翔的时候非常好看,但断线的风筝就会晃动往下堕落,晃动过程当中会发现很自由,好像拿线拴着的时候不太自由,只能稳定在天空当中。 但是现在这个线断了,自由了,然后就可以飘飘荡荡,有风来了可以往前飞点,风小就往下降等等。这看着好像是自由了,但是会发现摆脱不了堕落的束缚,就是无论怎么晃,总的来讲都是往下堕落的。什么时候堕落到地上只是个时间问题,没有再真正的可以飞起来的可能性。所以这就是人犯罪以后好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实际上就像风筝一样,只能往下沉的这种堕落的自由,不可能往上起的自由。以前唐崇荣牧师经常说康德的一句话,自由是什么呢?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句话其实是相当符合圣经。你想不犯罪就能不犯罪,这个才是真正地摆脱了罪的束缚和辖制,这叫自由,这是《圣经》所谈的自由。

自由人生

我们谈到自由人生,就谈到了人性,谈到了跟人的本质方面的一个联系,这也是圣则心理学关于自由观的基本的一个结论,叫做“人神分离,堕地嗜欲”。人神分离以后,就像风筝堕落往下坠落,我们不大可能自己尊贵起来、荣耀起来、高尚起来,虽然偶尔风一来,飘高了几寸、几尺、几米,但是下降的总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早晚都会落到地上,所以叫做“堕地”;“嗜欲”就是我肉体的私欲,以我为中心的、贪婪的,或是巨大的、上瘾的嗜好,人无论怎么样摆脱不了自己的私欲、欲望,这就是罪的奴仆。然后,“人神和好”,这是耶稣说神的儿子让你自由,就真自由,这就叫做神的儿子给我们带来的救赎,人神和好的。然后“荣神舍己”,这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做到什么呢?我们不再嗜欲,不再满足自己的私欲了,可以将荣神作为自己的目的,可以舍去以欲望为中心的小我,也就是佛洛伊德的egolibido,尤其是libido舍去本我的私欲的东西就可以荣神了,这是新生命带出的本能,是新生命的一种特殊的自由的状态。那就是说我可以为这一个更伟大的本体——就是神,为着他而活。为此我可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可以舍己,这个是很厉害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高人生意义就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神说到了真自由当中,自我实现实际上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神荣耀的基础上,可以完成这样的一个自由观。这就涉及到更高的,下一节我们会谈到圣则的人生目标。当心理学谈的时候,尤其是人文主义谈到人为什么活?人为目标活,什么目标呢?意义!有的意义是自己,有的意义是超越。但是圣徒的人生意义、圣徒的目标心理学,可以荣神、益人、舍己,这就跟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人文主义的心理学,还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完全不同了,我们给人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给人性生命当中的升华,也就是一种得救赎以后的人生带出了一个新的意义,一种新的目标,带出了像保罗向着标杆直跑的一个目标,这是世俗心理学所看不到的,这也是我们成为神的儿女、新的族类所带出的一个新的自由人生、新的目标人生、新的意义人生,这是不同的。

先点到为止,这心理学当中有许多具体的东西,我们现在不能涉及到一些,比如说诊疗、辅导,还有具体个案咨询等等。根据这个原则只能告诉大家,就是人没有得到救赎的时候,人实际上是罪的奴仆。无论你什么言论自由、个性解放、女权运动等等,实际上你都是为着自己的欲念,一个属地的欲念、世俗的欲念、今生今世的欲念打转,你是自己私欲的使女,自己私欲的奴仆,你没有真自由。所以只有从更超越的一个维度,从人神关系来看,我们跟神和好,可以超越地追求人生,甚至可以小看我们自己短暂的人生、肉体的私欲,可以超越这个东西,然后带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个信徒刚刚信主的话,就看他所追求的欲念,无论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场、跟金钱的关系、跟异性的关系,你问他几句话,就知道他还是一个嗜欲的人生,也就是他的老我占主要,这就是所谓的不会吃干粮,还是一个凭血气而活的一个基督徒。

当说一个人可不犯罪,不是说绝对不犯罪,是你跟神和好了以后你可以不犯罪了,这个可以不犯罪的过程是很长的,什么时候达到自由的不犯罪还有相当长的一段,但可能性的大门已经为你打开了。当一个人发现他有整体观、舍己观、超越观、永恒观,有一个持久的东西。不按照自己的情绪私欲那种短暂的、即逝的、心血来潮的那样的意思,他还有一个大我的安稳,一个大我的舍己,大我的观念,大我的超越,而不是自己遇到主观或客观的难处,马上就带出情绪的变化。我们用通俗的话,说这个人道行很深了。那意味着什么呢?他已经有超越自我、超越私欲的一种自由了,这就是圣徒断圣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特点。我们管上面(两句)叫做“伪自由”,好像“堕地嗜欲”是自由,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伪自由;“人神好,神舍己”,这叫真自由,也就是耶稣说得真自由,他给我们的,这就是基督教的或者叫圣则心理学的自由观,不仅对现在无神论和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带出的伪自由,做了一次彻底的批判和颠覆,而且是一种超然的迭代。

这就让我们看到到美国去的我的一些大学同学,尤其是北大的同学,非常的自我、非常的骄傲、非常的自由,北大不是酷爱自由的地方吗?所以到了美国如获至宝,好像是自己的乐土等等,以为言论自由、自我自由,这些东西都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好。但是很遗憾,他们有的人信了基督教以后,认为《圣经》里明确地谈到了我们要有自由,所以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最好的政治就是给每个人自由,殊不知自由有伪自由和真自由。如果说你给罪人更多的伪自由怎么样呢?那是个灾难性。《圣经》里边没有任何的明文脚注,明文的注解,连脚注都没有,更谈不上基本的教是支持罪人自由的。《罗马书》告诉我们,我们得救了以后是什么?以前是罪的器具,我们现在成为义的器具,义的奴仆,而不是罪的奴仆。所以使徒保罗说什么呢?作耶稣基督奴仆的保罗,这个仆人就是“slave”的意思,作基督的奴仆、基督的仆人等等,都这样说的。他从来没有说我有一个绝对的自由,他只有不犯罪的自由,没有摆脱神旨意、摆脱神荣耀的自由。这里要大家非常清楚,否则的话你就被美国现在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完全弄得糊涂了。既然有了这么大自由,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枪杀、这么多的同性恋,这么多吸毒的这样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你就不明白了。

三层语境

好,我们接下来总结一下,我们谈到了三层语境,语境我们为什么没有用上下文?因为上下文强调的是微观语境。我们说语境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叫做圣经语境,新、旧约的意思,整个新旧约的境。第是新约语境,更加具体一点,当我们读《新约》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信仰更加直观的这样的新约,所以形成了新约语境。还有当时语境,就是那卷经书的上下文。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圣经语境又叫做犹太传统,又叫做犹太语境,那么这个语境的更广大的一个背景叫做人文语境,因为跟神都分开了,从亚当犯罪以后跟神都分开了,所以整体是个人文语境,从人文语境当中又划分出一个特殊的范畴,叫做圣经、犹太语境,圣经语境当中又包含着新约语境新约语境又包含着什么?当时的语境。

所以每一个语境它的外延都要大,人文语境最大,然后当时语境是最小的,也就是说当时语境当中,我们一定也知道,它背后也有新约语境,新约语境的背后也有圣经语境,也有新旧约语境,这就好像宇宙的背景辐射一样,一个背景光一样,一个背景一样。圣经语境是个大背景,然后新约语境是一个大的背景,然后当时语境是个具体的背景,这个意思,一环套一环的。我们的结论叫做“因果寓之,含义藏之”。“因果寓之”在这个语境当中,我们会发现说话当中的一些逻辑,一些因果关系就藏在里边了,一些很具体的含义也藏在这个语境里面。我们在语境分辨的时候要语境辨义,我们要把那个意义再次分辨,从字句当中我们分辨了,然后我们接下来从语境方面再给它分辨,找到它的特

5:3

好,接下来我们谈今天的第个例子,今天就三个例子,刚才谈了一个例子了,现在谈第个例子。【太3:16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经文,这叫天国八福的第一福,叫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里边关键的概念我已经用底划线画出来,标注出来了,就是“虚心”。我们说“虚心所指”,虚心所指是什么呢?我们如果不了解新约语境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八福好像很突兀,好像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好像是对人类这种横空出世带出的一种话语,好像是没有任何的语境或者什么,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犹太人,耶稣基督也是犹太人,有些人说话是非常具体的,非常具象化的,常常用比喻,他没有希腊人说话这么抽象,所以“天国八福”带有一种横空出世的那种一般性,同时它是深在当时的犹太语境当中,而这个语境是新约的语境。

虚心所指

新约的语境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叫“新约语境,自义盛行”。自义就是行了犹太律法,尤其是摩西的律法以后,谁都互相攀比,尤其是法利赛人认为我行得好,我行得端,我行得正,我按每一条教义,至少我外表上都努力地持守,所以每个人都持守,然后就会互相的指责,认为我持守了我自己是义的,他没有持守他怎样,你看我祷告怎么样,他祷告怎么样,十一奉献怎么样,他十一奉献怎么样,我怎么恪守律法,你看他怎么做的,彼此互相怎么样呢?互相的叫做“论断”,所以,“论断”又出来了。为什么神说“不要论断”?为什么?因为他是针对当时的犹太的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当时人都要行摩西律法,然后每个人都彼此瞧不起,各自为战,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为自己行完以后可以向上帝邀功,可以凭着自己的义行来求得神的一个赦免,求得神的称义。这个正好违背了整个赐律法的美善的初衷。

神赐律法本身是一个美善的动机,叫什么呢?了解自己的不足,谦卑地等待着神的救赎、恩典,然后彼此之间谦卑束腰、谦卑等待,然后当神的真正的福音来了以后,在基督里合一、在圣灵里合一。自义的话,它就破解了合一、抵挡了合一。自义,彼此瞧不起,而且彼此相互论断,破坏了一体,甚至破坏了神的子民之间的和谐、和平相处的关系,彼此互相论断、互相争竞,这就是当时犹太人那个东西。犹太人因为有这种自义盛行,尤其是行了摩西律法,一个美善的律法,最后异化成为大家各自伪善、各自瞧不起、各自争竞、各自自义造成这样的一种结果,所以神来了。当谈到真正神心意当中的他的子民的时候,天国八福的第一福就谈到了虚心。所以,“虚心”的原文叫做里贫穷。

这个时候在主耶稣相处的特殊的这个时期,特殊的一个时代,犹太人当中非常自义,很难有自知,自知什么呢?自知在属灵的维度,在人神关系的维度,在神的恩典、神的荣耀、神的赐福的恩膏的维度,我们已经怎么样?我们已经达到了赤贫,就是亏缺了神的荣耀,就没有了神的荣耀,就好像没有活水一样,我们是一潭死水,就是指着自己的生命有限的时光里这一点水,如同一个小洼地,会慢慢地干涸蒸发,已经没有活水了。这个时候的人,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灵里贫穷,我灵里是赤贫的,我灵里是干涸的,是马上奄奄一息的,就像涸泽而渔、竭泽而渔的情况,你看没有活水的流入,水都变成了泥汤子了,而且太阳很大,不断蒸发,所以这个时候水马上就完了,我们的心灵就像那里边的鱼一样,我们的生命没有源泉的供应,马上就会干涸,就是这种程度。

当人自知的时候就知道灵里贫穷到这个程度,这个才是一个大觉悟,就跟我们谈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种好像是大而无当的、狂妄不羁的,完全是背道而驰,你看了吗?真正的明白,有自知的,对人性堕落以后罪性有自知的就是灵里赤贫,可以说是嗷嗷待哺,完完全全已经是没有办法,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样的人我们用这幅画来概括,就是人成为这么一个空镜子,这个镜子里边什么也没有了,以前神的形象样式在这里边,我们镜子里边有神的像,神的荣美在我们里面,现在我们跟神分开了,这叫什么?空镜子。我们人就有美善的边,你看这边弄得还很考究,但是里边是个空的。这个边是什么呢?是人的打扮,是人的穿着,是人的虚荣,是人外在的许多名气,是女孩子用的口红,是女孩子用的极昂贵的化妆品,就是一个面子、一个皮囊,我们就在雕琢这个东西,但是我们灵里是贫穷的。所以这个人觉悟了以后,怎么样?他知道灵里是赤贫,这才是觉悟。所以神喜悦这样的人,因为你只有明白这个道理,神才愿意把恩典放到你里边,你也愿意承受神的恩典,这个时候神的国就是你的了。你将跟神共同治理神的国,神给这样人的恩典也是大大的。

洞察心性

由此我们带出心性,我们心性之学。心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心性无论是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还有佛学当中的禅宗等等,还有到了新儒家,尤其王阳明,陆九渊。心性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中国对人心、对人内在的人格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圣则心理学也要谈心性。我们给大家有这样的一个总结,叫做“人神分离,无势可依,堕入空虚?自强不息?”人神分离了,我们已经无势可依了。没有一个永恒的、强大的、荣耀的、真正的伟大的这么个势力可以依靠了。你说我们里边是不是真正的空呢?就像哲学意义上的白板,像一个空白白板的,不是这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里边有遗传带来的性格的底色;然后现代的脑科学告诉我们,有先天的一些脑的结构;基因学告诉我们,我们有先天的一些基因,然后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些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跟人交往的能力,我们可以储存很多的。但是这个东西跟灵相比是不搭界的,灵是什么?灵是从神来,灵是永恒的,灵是超越的。就好像你现在有一万、两万、三万、一百万、几个亿……但是你跟无穷大比起来,你还是基本上趋近零。“无势可依”,这个是指什么呢?是绝对的,是永恒的,也就是神,真正造人有神的形象样式,把他的形象放在我们里边的,但那个已经离我们而去。这叫做离开了神的荣耀,失去了神的荣耀,就是这个意思,叫“无势可依”。  如果一个小孩子生在一个富有家庭,我有一笔财富,我的家族有权有势,我是查尔斯王子,我生在一个皇族,我生在一个国王君王的家,不是这样。这个跟灵里贫穷是两码事,这是有限的、相对的“势”。

《圣经》之所以伟大,就告诉我们人本身还有一个可以与永恒的结合的一种可能性,现在我们就没了。我们这些都是海浪当中跳出来的,有一些是漂亮的,但是转瞬即逝的小浪花而已,没有什么永恒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只不过都是聊以自慰,自欺欺人罢了,没有永恒的意义。这就是《圣经》给我们带出的心性心理学,就是人的本相。 这也可以叫做人性当中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人格心理学。你要问真正的人格当中到底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吗?我可以告诉你没了。有什么相对的要素?有。遗传学告诉我们,有!先天有遗传,后天可以学习。有!存在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和人有不同的学习,不同的交往。有!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从小的原生家庭,尤其跟母亲、跟父亲形成的特殊的一种外在的关系结构,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的关系结构。我们有,这些都有,但是这些“有”跟神所做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你看到《圣经》给我们带来的超越的一种见识,超越的一种看见。接下来如果明白这个没有的话,就出现《传道书》空虚的空,释迦牟尼就说“堕入空虚”,就是原来人的执着,原来人的存有,原来所有的都是空的。所以释迦牟尼确实具有相对伟大的一面,他发现了原来执念都是空的,都是虚空的。佛教一个很重要的教义是“缘起性空”,本质上都是空的,缘起只是转瞬即逝的,都像烟雾一样,所以这是“堕入空虚”。《传道书》也发现这个道理,原来没有神,人活着简直就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没什么意思,都是空虚,都是捕风捉影而已,海市蜃楼而已。所以你看《传道书》和释迦摩尼理解似乎很相似。确实很相似,一个没有神的生命其实本质上是空的,是短暂即逝的,就像浪花一样。还有一种做法——我用的都是问号——“自强不息?”既然是空,但是我们找到了自己内在的一些波澜,我们使波澜变成巨澜,变成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自强不息等等,这就是儒家的看法。人类离开神以后,基本上形成了两个极端,一个叫做积极有为,这就叫儒家,积极入世;另外一端就要进入一个看破红尘、出家,这就是佛教,所以我们看到心性当中带出了这样的心性哲学,带出了这样的劝人生活的一种心理学。所以人生基本面临三条路,一条路就是走向虚无,一条路就是走向自强不息,还有一条路是真正的信靠神,与神和好,真正的渴慕神、信靠神、追求神。

6:12

好,我们最后一个例子,【太6:12】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句话有名得不能再有名了吧!我们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太有名了。但是再有名,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这节圣经大部分的人不明白,如果没有上过第九期,你就基本不明白,解经也解不明白,你不信你看很多解经说到底怎么回事,他也解不清楚,为什么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我们先免别人的债,神应该效法我们,我们都免人的债,你不免我们的债,你好意思吗?好像是在责难神,让神去效法我们。看我们都免了人的债,你为什么不免我们的债?我们人可以免人的债,神为什么这么小气不免我们的债。

是何逻辑

这里面的逻辑越想越可怕,越想越想不通。我们借这节经文就觉得这是何逻辑,这是什么逻辑?叫:人先神后,我们先赦免,然后神你看着办吧,看看你到底是真正有恩典的神、大气的神,还是小里小气的神;怎么变成这样了?我们先赦免,你为什么不赦免我们?隐含着这个意思,有些人不敢问,怕问这个东西,逻辑上他还是不清楚,然后很难领受。

“人先神后,很难领受”,对不对?应该是什么?我们爱是因为神先爱我们,对不对;我们做是因为神先做给我们;我们有恩惠,因为神先给我们恩惠,对不对;我们治理,神先给我们才干;我们修理看守,神先给我们伊甸园。总是神先我们后,但是为什么现在赦免,我们是先赦免,神是后赦免呢?很难领受,对不对?接下来我们才知道“禧年传统,何惑之有”。因为耶稣说这句话是对犹太人说的,大家注意听,我给这种解经你可能查不到,至少我没有查到,你可能很厉害,你搞这种网络搜索,你是网络搜索的专家,以前有人肉搜索专家,现在有网络搜索各方面技巧,你搜一下看看有没有这种解法,我想我的解法可能还是第一个,我不能说这是绝对的,但是绝对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主耶稣基督是犹太人,他所针对的是一批犹太人,而犹太人深懂《旧约》。旧约传统有禧年,禧年是什么呢?七七四十九,就是过了七个七年到了第五十年,有的说是第四十九年,有的说是第五十年,就是一个禧年。到了第五十年的时候所有的债务一律取消,就好像人间当中的一种大赦,所有的东西全部取消,不仅取消了,而且你侵占别人的,因为不同的原因别人卖掉的土地重新回到过约旦河以后神分配十二支派土地、家业的时候的原始计划,这就叫做圣则经济学。

圣则经济学其实有伊甸园、有迦南美地,然后有新天新地。我们谈的家园经济、国度经济,怎么谈呢?其实都是根据这些原则,这些原则很清楚的,因为神特别顾念我们是一个支派,有共同血缘,但是随着年日的持久,还有随着人私欲的膨胀,必然会出现弱肉强食,有的孩子一生生一大堆都是男孩,有的就是生不出来,或者生一堆女孩,最后还嫁给那个男孩走了。这样的话,有的人就没有办法耕作,有的人是劳动力富余,有的就可以买地,没有办法工作的就得卖地,一定会出现这样。 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开始出现互助组?为什么开始出现公社?也是这个道理。它需要平衡,否则的话很快就会出现贫富分化和贫富悬殊,但是神怎么样?神来得很绝,他也不是让你马上搞这种互助组和合作社,你这样做的话,很可能会抑制住一些非常有聪明、有才干、有干劲的一批农民。他也不这样,就是说你们先干,干完以后,到了四十九年以后,给我来一次重新的归零,重新的洗牌,回到我原有的设定的分配当中。这个太有意思了,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规矩。

因为犹太人深知这个规矩,他们不仅深知,而且按着传统已经做了很久了,这是明确的摩西律法当中的民法当中的一个关键条,叫禧年的传统。所以当主耶稣带领犹太人做主祷文的时候,他就谈到了我们有罪,我们得罪了你,赦免我们吧!正好像我们按着你禧年的规定,其实还是神的恩典,也是因为神的恩,出于恩典规定了这个规定,所以按照禧年的规定,我们全然赦免欠我们债的人,然后让他归零,恢复他原有的产业。我们按照你这样做了,所以现在神也按照你的恩典归零,最好归到我们祖先亚当那样,就好像我们没有犯罪的时候,你彻底给我们恢复到那个状态。这对犹太人来讲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我们外邦人来讲,那就太难理解了,明白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疑惑了,“何祸之有!”。我没有问问号,我用的感叹号,就是没有疑惑了。我用这幅图画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从一种债务的、一种经济各方面捆绑和锁链当中彻底地放飞,自由地翱翔。这里意味着什么意思?带有曙光的、带有盼望的一个彻底的赦免,一个彻底的免债。

我们说无官一身轻,这就叫做什么呢?无债一身轻,我不仅无债,还有我的财产,神按照原有的公平给我划分的材料,我突然间又成为自己拥有土地的人。中国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有农民起义吗?还有几百年一次的这种轮回吗?还有土地改革吗?当时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就没有了,你看中国的历朝历代,黄巾起义,还有太平天国,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土地,所以我们要按照神的家园经济治理的话,差不多忍一代两代,基本上就是四十九年我们又回来了。你看到神设定这个东西是多么有趣,这就得需要犹太语境了,这就不是上下文的关系了,这也不是新约语境,这得回到旧约,就是更加大的一种犹太背景了,这叫犹太语境,又叫做新旧约语境。

犹太语境

我们现在给大家总结一下,整个的犹太人预设的、他内心当中预设的一些东西是什么呢? 这就构成了跟犹太人说话,读《圣经》当中基本的语境。我总结为:“真神独一”,唯一的真神,但是它没有三位一体的概念,是独一的真神,“真神唯一”是唯一的,但是“独一”的意思就是只有一个位格的意思,这就局限了;“选民自居”,选民是封闭的,只有犹太血统的才是犹太教,才是神的选民,所以它从宗教和血缘双重的绑定,就把外邦人所有的都拿走了,因为你没有血缘,你就不可能进到犹太教,你就不可能成为选民,明白吧,这样就把他们自我封闭起来,所以“选民自居”;然后“君尊基督”,他们认为弥赛亚是一个君尊的,不是受苦难的,更谈不上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他们的一个理解;然后“律法自义”,他们崇拜神的律法,但是他们认为自己靠着自己的能力行律法,然后达到一种自我称义的办法来要得神的喜悦,要得神的生命,所以这样也是它的局限。所以这四大点是犹太人的最基本的限制,它把自己限制住了。所以由此矛盾丛生,跟谁的矛盾?跟耶稣的矛盾,跟谁的矛盾?跟福音的矛盾,跟谁的矛盾?跟救赎的矛盾,跟受难的基督的矛盾,这些都出来了。所以最后的矛盾的激化,把耶稣钉十字架,这就是犹太语境。我们读圣经的时候,把握住这四个基本的语境,你大事不糊涂,你都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总有冲突,一会儿是三位一体当中的第一格位和第二位格的冲突,一会儿是跟外邦人的冲突,一会儿是基督的身份的冲突,一会儿是恩典与律法、新的律法、律法主义的冲突等等。

学而习之

好,我们今天有两道题,学而时习之了。第一道题,《哥林多前书》告诉我们,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我们的关注的重点就是省察。问题的问叫做省察什么?因为自我省察,你省察一分钟也是省察,你省察三天,五日三省吾身,也是省察,你省察多久算省察呢?你省察到底省察什么呢?这又有一个“缘”的问题,你看省察的对象是,省察的内容是……有一个“缘”,如果你没有“缘”的特指话,那省察的话,那列个清单的话可以无穷无尽的,对不对?我小偷小摸,我有一个不好的动机,我也有一个邪念,我有一个贪婪嫉妒了,我省察,别人都吃完了都黄花菜都凉了,我还没省察完。那是叫做自由,叫做虔诚吗?你看神说自我省察吗?我把所有的省察一遍。每一次圣餐我都要守圣餐,我都要省察三个小时然后再吃。那叫虔诚吗?如果省察是这样的话,那就惨了,每一次圣餐就惨了。所以这里边的自我省察或有特指。我可以告诉大家,圣经里面的启示99%都是有特指的,千万不要认为它是泛泛指的省察,就是随便什么都省察,凡是犯的罪都要省察一遍。那不惨了吗?对不对?你从小到大所有的这些省察一遍,那你省察到什么时候算一站呢?对不对?所以“自我省察”它应该有特指性。你要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看出来了,这个不是用中观,不是新约语境,也不是旧约语境,你就看上下文,你看微观,我们叫微观语境。那么省察弄完以后,“人性启发?”,它带出什么样的人性启发?人性启发其实也是圣则心理学带出的人格结构当中的独特的一面。只有人本主义的罪人当中带出的心理学,它的人格的这种教义也好,人格的原理也好,它是不可能具备这么强烈的一个特殊的人格的超越的。

第二道题,《马太福音》七章节也很重要,叫做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这里边的核心就是第一个“论断”,你们不要论断人,叫做“论断何意?人性扭曲?”,就是里边的论断,到底它的“缘”,你要根据上下文找出它的“缘”。这个上下文,就是超越这节经文的上下文,你要进入到新约语境,联想到今天分享当中的“虚心的人有福了”,然后你就知道这里边的论断的特指,论断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一种场景的“缘”的那种关系的组合下,带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特殊的论断?论断,谁论断? 论断的风格是什么?论断的本质是什么?论断背后的含义什么等等,它就会带出特殊的“缘”,所以这个论断是指一种特殊的论断形态,论断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论断,而不是说这个论断有的时候批评,有的是指正。如果说不要把论断谈的太悬,这个论断就是评论的意思。如果我们说不要论断的话,意味着我们都做好好先生,最好把自己嘴贴个封条,什么也不说,那就彻底符合这节经文。为什么还说要说,用爱心说诚实话呢?为什么神对提摩太还说,你们要劝勉、要责备,要用千般的这种智慧,要用神的话语去怎么去教导、去劝勉、去责备,那就不能那样说了。看到没有?所以这里边的论断一定有特殊的场景、特殊的指向、特殊的含义。所以到底是何含义呢?那么这里边反映出当时的犹太人有什么样的人格异化呢?扭曲就是异化,就是这些犹太人好像都不正常了,都是一种特殊的人了,很怪的人,很别扭的一种人,到底他们的人格有什么扭曲呢?如果把他们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对象,或者是你要给他们诊断,给他们咨询,给他们诊疗的话,这样的一种心理病,是一种什么心理病?你做一个心理学的老师,心理学的诊所,你开个心理诊所,你怎么给他们辅导呢?这就是人性扭曲。好,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最后修改: 2020年04月2日 星期四 22:18